作者:吉林大學校長 李元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給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巨大機遇和挑戰。我國大學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苦練內功,奮發圖強,提升了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也應看到,我國雖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但還不是高等教育強國。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真正讓高等教育由大變強,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課題。
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起源于12世紀的歐洲,初時以神學教育為主。到了中世紀,歐洲產生一批現代大學,它們不但傳播知識、發展科學,而且強調對真理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追求,人文關懷與關愛成為大學的命脈所在。此后,經過不斷發展,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成為大學的主要功能和價值追求。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僅有100多年的歷史。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起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規模和數量上已處于世界前列。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影響下,西方國家的一些思想意識、西方大學的一些辦學模式乃至教育觀、人才觀和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對我國大學產生影響和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要辦什么樣的大學”和“如何辦這樣的大學”,成為黨和國家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大學必須回答好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我們的教育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要注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014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這些重要講話鮮明提出了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課題,為研究和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目標、主要功能、發展道路、辦學特色和辦學保障等提供了科學指導。
上一篇:新型智庫不能有“庫”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