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 黃進華
中國抗戰的勝利離不開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其中統一戰線是“第一法寶”。在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統戰史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最為厚重的歷史篇章之一。以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的發布為開端,這一理論首先成功實踐于東北,使得東北黨組織成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先行者”,并發揮“示范作用”。
促進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935年夏,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駐東北巡視員、第一任吉東特委書記楊松前往莫斯科,參加起草《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這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形成的一個標志性文件。《八一宣言》根據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經驗,提出建立“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并率先在東北實施——建立東北抗日聯軍。
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持續12年(1933年—1945年),其間既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1938年四、五月間,中共中央宣傳部第一副部長楊松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連續發表《論七年來東北抗日游擊運動的經驗和教訓》、《再論東北抗日游擊運動的經驗和教訓》,對七年來東北抗日統一戰線、軍隊工作、根據地建設及群眾工作、游擊戰的戰略戰術等重大問題提出許多精辟論述和獨到見解,并總結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6條根本經驗,其中第一條便是“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分裂則敗,聯合則勝’,成為鐵一般的定律。”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總結東北抗日斗爭經驗教訓的第一次嘗試,為黨中央制定和完善抗戰時期方針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以此為基礎,1940年前后,在楊松、李范五、孫西林等人主持下,中共中央東北工作委員會編輯出版《東北抗日斗爭經驗點滴》,詳細分析、總結1937年以前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經驗教訓,為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乃至全國抗戰勝利發揮重要作用。
為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一批寶貴的統戰干部。在黨的政治路線確定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特別是有實踐經驗的干部。1933年以后,東北黨組織積極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前后持續12年,歷經坎坷磨難,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大批熟悉統戰工作的干部。1937年以前,東北黨組織從中選派數百位同志前往蘇聯學習,大部分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到達延安,如楊松、韓光、李范五、劉海濤等人,他們都曾參與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具有較為豐富的統戰經驗,對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