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拓展園區發展之路
自貿區的核心是制度創新。其中,政府管理創新可以有效解決“三個和尚沒水吃”、交易成本過大等問題;簡政放權和職能歸并等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減少制度成本,提高經濟社會效益;先試驗再復制、推廣,遵循膽大和步穩相結合的方法論,注重風險防范,提供更優的公共產品,更好為企業和居民服務;建立誠信體系、規范市場秩序可以保障公平競爭,減少逆向選擇;人才制度創新致力于形成正向激勵,防止“劣幣驅逐良幣”;鼓勵大膽去試是反對因循守舊、促進制度變遷、防止路徑依賴。可以說,自貿區的綜合型制度創新模式,走在了國際經濟理論和實踐的前沿。
建設自貿區是一種“中心開花”戰術,扼住要害部位,再向四周擴大戰果,以增量帶動存量。發展園區并發揮其窗口、示范、引領、帶動作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從時間維度看,如果把經濟特區看成中國園區1.0版,此后的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海關監管區等則是2.0版,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14個新區為3.0版,今天的自貿區就是4.0版。如果從功能上說,特區開放水平比2.0版和3.0版高,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海關監管區相當于特區開放功能的專業分解,或者說三者加起來才接近于特區;新區只是經濟開發區、高新區、海關監管區三區面積的擴大,旨在推進綜合體制改革,功能則次于特區。只有自貿區才可與特區相比,是真正的功能升級,是中國特色園區發展道路的新階段。
總之,建設自貿區是以高水平開放促高標準改革、高質量創新、高難度轉型,以開放倒逼改革,推動簡政放權,打破行政藩籬,創新政府管理模式,促使政府、市場各歸其位,創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再創新一輪開放紅利期,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正像當年的特區勇當開路先鋒一樣,自貿區成為讓進一步改革開放全盤皆活的棋眼。當然,建設自貿區是全新的實驗,時日尚短,仍面臨不少難題,不可能一步到位,其功用也不可能一日見效。要在不太長的時間交出一份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更多的智慧,需要弘揚“殺出一條血路來”的特區精神。中國特區能行,中國自貿區同樣能行!
上一篇:新常態下民生和社會治理的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