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分國家主權中的核心要素、主體要素和邊緣要素,堅定維護國家核心主權的同時,中國可允許將一些邊緣性主權逐漸轉讓給國際組織和區域組織。
在更多參與國際機制和國際組織過程中,中國也將接受更多的國際準則。這就要求中國在國內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方面進一步與國際準則接軌,而這將對中國的政府結構產生影響。對此,中國應進行深入研究,使國內改革開放與參與國際機制形成良性互動。
三是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與量力而行的關系。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參與國際機制水平的上升,尤其是在中國更多參與國際機制創新的情況下,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將會逐漸增加。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所應當做的。但另一方面,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國內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各國90位之后,中國的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對外援助必須遵循量力而行、提高效益的原則。
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不僅是物質形態,更是國際機制創新能力、制訂議程能力和提出建設性倡議的能力。這是對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檢驗。不僅需要該國具有遠大的戰略眼光、豐厚的文化底蘊、系統深入的創新思維,而且需要該國具有良好的決策機制和協調機制。這也是中國今后必須努力加強的。
上一篇:中國經濟新常態重在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