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具有廣泛包容性的發展平臺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成為“一帶一路”的建設者、貢獻者和受益者。“一帶一路”不是對現有地區合作機制的替代,而是與現有機制互為助力、相互補充。“一帶一路”倡議強調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共生共容,尊重各國的發展道路和模式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愿意與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發展經驗;希望世界了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希望從其他文明中汲取更多智慧。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達了積極態度,充分體現了“一帶一路”深厚的民意基礎和廣泛的親和力、吸引力。
“一帶一路”的包容性還體現在與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上。近年來,相關國家和地區著眼于自身發展和區域合作,提出了一系列發展戰略。比如,俄羅斯推進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印尼提出全球海洋支點發展規劃,哈薩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經濟發展戰略,蒙古國提出草原之路倡議,歐盟提出歐洲投資計劃,埃及提出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等等?!耙粠б宦贰迸c這些戰略的對接已經或正在達成重要共識,一批重大合作項目也在規劃和建設之中。中國政府還在與相關國家共同規劃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規劃建設以重點港口為節點的海上國際運輸大通道。只有實現各國發展戰略確定的目標、路徑和舉措深度對接、優勢互補,建立更加緊密的互利合作關系,才能使這些發展戰略取得更大效果、發揮更大作用。只有把是否促進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是否提高民眾福利水平作為衡量建設成效的標準,“一帶一路”才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一整套國際貿易、金融、發展合作制度安排,曾營造了穩定的國際環境,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但這一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變化。當前,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多邊貿易體制發展坎坷,多哈回合談判久拖不決,多邊投資規則尚未建立。國際金融體系亟待改革,現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代表性不足,難以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難以適應防控區域性和全球性金融風險的需要?!耙粠б宦贰苯ㄔO致力于推動相關國家擴大市場開放和貿易投資便利化,有利于促進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也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政府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與韓國、澳大利亞分別簽署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進展順利,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日韓自貿區等談判扎實推進,更多國家和地區正在與中國開展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亞太自貿區進程啟動,聯合戰略研究穩步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順利簽署,意向創始成員國達到57個,明確了專業、高效、廉潔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的發展方向,成為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中國政府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相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資支持,目前已按照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原則開展了實質性項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