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的橋梁紐帶
習近平同志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帶一路”為相關國家民眾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搭起了新的橋梁,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強對話、交流互鑒織就了新的紐帶。從歷史上看,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合作之路,更是一條和平友誼之路、文明互鑒之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各國的人文交流,可以讓各國民眾有更多共同語言,增進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和民意基礎。加強各國之間的文明互鑒,可以讓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從其他文明中尋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營養。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民族眾多,擁有各自燦爛輝煌的文明。在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今天,各國人文交流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很多國家紛紛探尋古絲綢之路與本國難以割舍的聯系,人文交流合作進一步展開。中國政府開展了大量工作,與相關國家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旅游等領域合作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政府還通過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一批人文交流合作項目,得到相關國家的熱烈歡迎和普遍贊譽。
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能源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速整合,各國相互聯動、機遇共享、命運與共的利益交融關系日益凸顯。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商,就是溝通協商,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共建,就是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和潛能,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共享,就是互利共贏,尋求各方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這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將充分尊重相關國家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法律制度、營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共同探討符合各國國情的合作模式。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醞釀、提出階段以及建設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中國政府在編制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過程中,廣泛聽取并吸收相關國家的意見和建議。為使“一帶一路”倡議盡快落地,我們與相關國家一道,共同推動貿易投資合作,實施了一批有需求、有共識、基礎好、影響大的項目。2015年上半年,中國與相關國家雙邊貿易總額達到4854億美元;對相關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71億美元,增長22%。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匈塞鐵路、埃塞—吉布提鐵路、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項目進展順利,中白工業園、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中印尼綜合產業園、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園區建設扎實推進。這些項目的陸續實施已經并將繼續促進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就業和民生改善。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尊重市場規律和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才能使不同國家之間、不同企業之間的互利合作持久開展。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為各類企業開展合作營造良好環境。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堅持市場化的運作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一帶一路”是促進全球發展合作的中國方案,是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中國愿與各國一道乘勢而上、相向而行,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共襄“一帶一路”建設盛舉,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早日把“一帶一路”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為促進全球發展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