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社會穩定與弱勢群體權利保障研究

2015-09-18 10:10 來源:《政治學研究》  我有話說
2015-09-18 10:10:48來源:《政治學研究》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三、當前我國弱勢群體面臨的主要權利問題及其成因

  (一)當前我國弱勢群體面臨的主要權利問題

  1.貧困與生存權問題。弱勢群體生存權問題的突出表現,就是經濟上的貧困。根據中國科學院《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國發展中的貧困人口壓力依然巨大,按2010年標準,貧困人口仍有2688萬,按照2011年提高后的貧困標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年),中國還有1.28億的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3.4%,占全國總人口近十分之一。[10]農村脫貧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因災返貧、因病返貧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城市低收入人群也存在收入下降、有病不敢進醫院等現象。他們的生存質量和生存尊嚴面臨嚴峻的挑戰。

  我國弱勢群體的貧困呈現出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并存的態勢。就絕對貧困而言,例如國有企業下崗工人,“因為貧窮有病就醫困難,因為貧窮很多人婚姻破裂,他們到勞務市場找職業沒有任何優勢,論體力、精力比不上進城的農民工,論文化比不上待業的大學生,只能應聘一些報酬最低條件苛刻的崗位,多數人面臨四處碰壁的極度窘境。在比較穩定的經濟來源斷絕的同時,下崗失業職工還要自己交納每年四五千元并不斷上漲的社保金,還要養家糊口,并有可能遇到家人就醫、孩子上學成家、住房改善等特殊情況需要開銷。他們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著,不但生活極其艱難,而且普遍受到社會的蔑視與欺凌,精神創傷非常嚴重。”[11]而相對貧困的發展最突出地表現為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2014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新一期官方統計的基尼系數。根據此次公布的數據,我國2003年至2013年的基尼系數始終在0.47以上,2008年和2009年高達0.49,2010年為0.481,遠高于2010年全球基尼系數0.44。[12]貧富差距的拉大帶給弱勢群體的不平等感、壓抑和憤懣比絕對貧困更強烈,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危害也更大。

  人類對貧困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在當代,人類越來越重視從人權的角度來認識貧困。阿瑪蒂爾·森提出:“貧困應該被理解為權利的缺乏、可行能力的被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貧困和饑荒并非經濟收入和物質匱乏所致,而是由于公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權利受到剝奪使然。”[13]聯合國計劃開發署1997年《人類發展報告》提出“人類貧困指數”,包括:短命、缺乏基本教育、不能獲得公共資源和私人資源。世界銀行對貧困的定義是:第一是缺少機會參與經濟活動;第二是在一些決策上沒有發言權;第三是易受經濟以及其他沖擊的影響,例如疾病、糧食減少、宏觀經濟蕭條。貧困的一系列因素是對人權的否定,特別是對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否定。

  我國龐大的弱勢群體的出現和面臨的貧困問題說明,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中,一部分人沒有共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除個人生理和能力等主觀原因外,這種在經濟社會成果和資源享有上的不公正現象的深層原因,是一些群體在權利的分配和實際享有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正是權利制度的缺陷使得一部分人在利益的博弈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消除貧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必然要求加強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保障。

  2.社會不平等問題。在我國,弱勢群體面臨的社會不平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思想觀念上受歧視。例如,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群體進入城市后,某些城市市民認為失地農民進入城市可能會給城市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安全問題、衛生問題、就業問題以及其他相關問題,會跟他們搶奪城市公共資源。城市居民不愿意接近他們,對他們產生某些偏見,基于偏見會產生出一種觀念性排斥,這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不認可與不接納。普遍存在的群體性偏見、觀念性排斥與歧視使得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群體與城市居民產生了隔膜,不利于他們接受城市生活方式,進而使得他們成為身在城市中卻無法享有城市文化的“貧困者”。第二,在就業方面受歧視。“城市中存在著兩種勞動力市場:收入高、勞動環境好、待遇好、福利優越的勞動力市場,即第一勞動力市場;收入低、工作條件差、就業不穩定、福利低劣的勞動力市場,即第二勞動力市場。第一勞動力市場受到更多制度性的保護,如工會力量、勞動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資法》等。由于制度性障礙,農民工難以獲得公平的就業資格,再加上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與勞動技能偏低等原因,在就業競爭中他們處于劣勢地位。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二元勞動力市場是農民工處于弱勢地位的直接原因。”[14]而殘疾人在就業方面受到的歧視更加明顯,女性殘疾人更是遭到性別和殘疾的雙重歧視,就業率更低。第三,在社會保障方面受歧視。社會保障制度是生存權的主要保障制度,在國際上被稱為是“社會的安全網”。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受到財力和指導思想等因素的限制,存在覆蓋范圍小、公平性不足、立法滯后等問題。農民和體制外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社會保障制度外。近年來,我國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這一狀況有所改善,但是,仍有不少貧困農民、農民工等沒有被這一安全網覆蓋。第四,教育領域受歧視。受教育權是基本的人權,但是教育不平等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一些城市,農民工子女入學難,被排除在一些公立學校之外,民工子弟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面臨不少障礙。另外,據2012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統計,我國有8000多萬殘疾人,殘疾人在享受平等受教育權方面更是面臨很多障礙和排斥。在全國殘疾人口中,具有高中程度以上的殘疾人只有500萬人,而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3591萬人,文盲率高達43.29%。2013年數據與上年基本持平。[15]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