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智能”制造方向,就要清楚不是引進一套數控設備,就智能了。比如,我們的機器人產業這些年發展很快,但同時要看到,機器人企業的關鍵零部件普遍依賴進口,技術儲備低,應用規模小,生產的機器人在精度、可靠性等指標上普遍低于國際品牌,大多數企業還只是限于組裝制造環節,生產出的很多機器人產品也仍是沒有“大腦”的機械手,距離“智能”仍有相當大距離。
第二是主體問題。在“中國制造2025”中,誰唱主角?政府起什么作用?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現在一些地方仍是老思維,“運動員”“裁判員”雙肩挑,不僅承擔起本應承擔的引導、服務功能,而且直接參與具體行業企業的運營,這是很危險的。我國目前一些行業出現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政府和市場職能錯位有關。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方式,發展中國制造業要讓企業真正成為主體。對此,《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也就是說,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征程上,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市場主導,并不是政府就沒事做了。對一個前瞻性的產業,政府要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其中,資金引導和扶持十分必要。特別對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四基”要給予重點資金支持。“四基”即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其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通過各種財稅支持引導企業著力破解這些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第三是合理布局問題。“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這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目標,也是各地方發展制造業的重要目標,這就要求全國的制造業水平有整體上的提升,1.0、2.0要向4.0邁進。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各地發展水平不同,人才結構、產業結構、資源結構和區位特征不同,使得各地的制造業很難出現整齊劃一的發展。更要看到,無論是邊陲小鎮還是特大城市都上馬機器人、大數據等項目,建設相同的產業園區,那很可能導致新一輪產業重復建設甚至產能過剩。因此,推進“中國制造2025”要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實行制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各地要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不能一哄而上;全國要編制更詳細的發展規劃,把有限的資金更多用在若干重點領域、重大工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