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確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的豐富內涵,科學制定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吹響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軍的戰斗號角。那么,我們即將建成的全面小康到底是什么樣的小康?究竟需要用哪些指標來衡量和評價我們的小康?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社會持續和諧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由此可見,全面小康社會乃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進步的社會。
對于什么是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有一系列通俗的表述,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些表述語言樸實,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現在離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滿打滿算只有5年時間。具體來說,就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的5年時間。怎樣確保在這5年內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各項目標?一個關鍵是要及時制定出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并以此作為全面小康落實和驗收的依據。
僅僅從經濟指標來說,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據有關部門測算,實現這個翻番,未來幾年GDP年均增長必須保持在7.1%左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必須保持在7%左右。回顧從1978年到2012年的3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是9.9%,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是7.4%。但是近兩年來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都開始放緩腳步,經濟下行的壓力從去年第四季度進一步顯現出來。如果GDP和人均居民收入增長連續跌破7%,那么到2020年實現再翻一番的難度就會很大,這就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度也會增大。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很重要,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放松發展經濟這根弦,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始終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提質增效、科學發展,不僅把蛋糕做大而且要做得更好。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除了經濟指標之外,隨著2020年重要時間節點的日益臨近,我們還有必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完成的其他方面的任務和目標進一步加以細化分解,建立起更加直觀和可操作的全面小康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不僅包括上述經濟發展,而且包括政治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發展,是一個五大建設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綜合指標體系。
上一篇:TPP:中國的新挑戰與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