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王義桅
中國智庫的春天已經來臨。近年來,加強智庫建設首次進入中央全會公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專門通過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各地深受鼓舞,智庫建設蔚然成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我們進行治國理政,必須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智庫建設的講話,增強了我們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自信與自覺,為中國新型智庫建設指明了方向:改革的需要是智庫發展的動力;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智庫發展的抓手;國家軟實力是智庫發展的目標。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呼喚智庫時代的來臨。這對高校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體制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大學學術研究的現實方向
中國學術研究,尤其是社會科學,引進來有余而走出去不足,西學有余而中學不足,關注主義有余而研究問題不足。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為高校的學術研究回歸中國、面向世界,回歸問題、面向實踐,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缺乏政策紐帶;在歷史與邏輯之間,缺乏實踐紐帶,導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未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充分體現。換言之,中國學術研究的政策意識、實踐導向、中國情結不夠,長期以來制約了中國學術的進步和國際影響力。智庫導向的學術研究,為高校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激勵與實踐遵循,可謂彌補了多年的短板。
具體而言,中國社會科學應研究中國問題、開創中國氣派、具備中國風格,從而具有中國特色。這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提出的時代要求。
中國問題,孕育著世界學術前沿。今天中國改革所解決的“中國問題”,早已不是當年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寫的《中國問題》(The Problem of China),而是“中國的問題”(Problems in China),即發生在中國而不限于中國的問題——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解決中國問題,已經成為解決世界問題的一部分。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中國改革是人類最大的創新。中國模式為贏得這一話語體系主導權提供了基礎。
中國氣派,是中國學者應有的風骨。中國提出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表明中國超越了以前四個現代化為標志的趕超西方階段,正在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確立中國當代政治文明話語權。國家治理完全可以揚棄以民主、自由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政治文明概念;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全可以形成人類新政治文明的話語體系。中國學者應認真思考如何以國家治理觀締造“源于中國而屬于世界”的當代政治文明話語體系。
中國風格,是智庫建設的當然要求。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現在更處于蓬勃復興之勢。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應該而且能夠提出超越西方、超越現代化又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建構既具中國特色、又具世界普遍性的學術體系。這就是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應該呈現的中國風格。
中國的社會科學是中國特色的,而不是去追求與國際接軌,片面盯著國際一流。其實,把中國問題研究透,自然就是國際一流。中國某種程度上是被迫開啟現代化歷程的,卻成功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強調中國特色,就是超越對西學的路徑依賴,超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近代情結,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中國特色發端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源自于近代以來所開辟的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與社會主義實踐,契合于當今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
上一篇:西方經濟學家的傲慢與偏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