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變化給轉型升級帶來新影響
隆國強認為,對外開放的三期疊加,對中國經濟下一步轉型升級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是外部需求不足,貿易摩擦加劇,勞動力素質跟不上需求等。機遇是,從內部看,勞動力結構變化。從藍領工人方面,挑戰很大,例如成本的壓力,勞動力素質的壓力。但是在大學畢業生這個群體,應該說帶來了很多機遇。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能夠去從事更加高端的產業活動,包括服務業,包括研發。
中國本土快速擴張的巨大市場,成為競爭新優勢。中國從原來所謂潛在的市場變成現實的大市場,而且還在以7%的速度在擴張,這在全球都是不得了的事情。盡管經濟增長速度從10%降到了7%,但7%的增長就是7000多億美元的增量,相當于土耳其(全球第16大經濟體)全年的GDP(8000億美元)。這么大的市場,特別是新增的需求,會帶來很多新機會,吸引全球投資加快進入中國,尤其是外國投資者要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就需要在中國進行研發。我們在過去幾年觀察到,大量跨國公司把它們的一些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加速向中國轉移。
所以,從“引進來”的角度看,比較優勢變化帶來的是吸引高端產業活動、人才加速向中國流動。從“走出去”的角度看,外部市場也有重大有利機遇。第一個是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對發達經濟體來說,面臨的是基礎設施更新,對新興經濟體來說是基礎設施興建。無論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再工業”戰略,還是德國的“工業4.0”這樣的振興經濟戰略,都要求更好的基礎設施來滿足產業升級的需要。高速鐵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比如4G,都是基礎設施建設熱點。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來說,加速工業化、城鎮化,更需要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國企業有著相當強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大規模獲得基礎設施建設合同的同時,會帶動中國的設備出口。中國的發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移動通訊設備等等,比起以前大量的出口產品,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程度或附加值都要高。因此,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熱潮,有利于中國出口結構的升級。
另一個是對外投資領域的機遇。中國從一個對外投資小國、利用外資的大國,現在變成一個既是利用外資大國,也是對外投資大國。2003年,我國對外投資只有28.5億美元,去年超過1000億美元。對外投資投什么?從企業角度,動機是多元的。有的是為了開拓市場,有的去買礦山、買油田。最重要的一類,是通過海外并購獲取技術、研發能力、品牌和國際渠道。這類并購有利于企業把外部先進的技術、品牌和國際銷售渠道與中國本土強大的制造能力與綜合低成本相結合,進一步增強全產業鏈競爭力。總之,對外開放的新機遇,不是規模擴張的機遇,而是加快結構升級的機遇。制定新的對外開放戰略,需要考慮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機遇。
新常態對中國對外開放戰略提出新要求
隆國強表示,理解新時期對外開放戰略,首先要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對對外開放提出的新要求。在去年結束的APEC會議上,習主席從三個方面講到了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是中國經濟速度從超高速變成中高速。很多人簡單理解為降速。實際上,降速放在全球看還是很高的。第二個是結構的轉型升級。從需求結構、供給結構、產業結構及各個層面來看,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都處在一個結構調整的加速期。第三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也就是從過去幾十年長期依賴投資、生產要素、大規模投入轉向靠創新、質量、品牌等等推動中國新高速經濟增長。
隆國強認為,這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結構轉型。結構轉型和增長動力轉換,要求我們回答,下一步的對外開放,如何通過戰略調整,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來服務于結構的升級和增長動力的轉換。第二個層面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崛起提出的新要求。新常態下為什么講減速,這是經濟規律使然,有很多追趕型的經濟都發生過類似情況。對中國來說,減速背后隱含的是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大。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它的崛起在全球國際政治、全球治理、國際經濟貿易體系中都會有很大影響。如果處理不好中國和國際社會的關系,怎么更好地用好外部市場外部資源來支撐中國的經濟發展,就可能相對困難。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就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在中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的時候,同時面臨著結構轉型升級的任務,除了利用好外部的市場、資源,來推動中國的轉型任務以外,還有另一方面的任務,就是我們怎么能通過對外開放戰略調整,對中國發展創造互利共贏的良好外部環境,更好地處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這可能是我們下一步開放戰略要回答的兩個問題。也是開放戰略的新的目標,這和此前的三十年開放戰略主要目標是通過出口創匯來加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上一篇:魏禮群:公共決策與智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