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評價的超越
當前,我們對資本的認識與評價存在著簡單化、片面化理解的傾向,因而需要超越。從認識來說,一提到資本,人們立馬想到,它是可以帶來價值增殖的價值。這種認識看似合理,它既道出了資本以自身為目的的增殖邏輯,又蘊含著這一增殖無非是“資本占有剩余價值”這一核心內容。但是,從內涵上來看,這無非說明了,資本是生產更多價值的價值,它與“資本產生利潤”這一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認知并無不同,并且在邏輯上使資本成為解釋資本的前提,而陷入“解釋循環”。造成上述認識困境的根源在于,它是從純實體的角度去把握資本范疇,而沒有看到資本是過程和對具體社會關系的反映。與這種認識相反,另一種片面的認識方是將資本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絕對地、無條件地等同起來,認為資本就是生產關系。實際上,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所表達的意思是,商品、貨幣和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反映著這種生產關系的本質規定性。資本反映生產關系,但它不等于生產關系。如果將資本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簡單地等同起來,那么我們將面臨巨大的解釋困境。在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資本正發揮著巨大作用,如果資本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同義反復,那么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又將如何安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呢?此外,無條件地、絕對地將資本與生產關系等同起來,消解了資本自身的實體屬性,因而走向了另一種片面,使資本成為難以認識和把握的存在??傊?,我們應該從形式與內容、過程與實體的統一來把握資本,超越上述兩種簡單化、片面化認識資本范疇的傾向。
從評價來看,我們對資本的評價仍然處于既肯定又否定的兩難境地。一方面,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資本的作用;另一方面,資本內在的矛盾在經濟發展、收入分配、資源環境、價值觀念、社會正義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問題,因而必須限制資本。這一評價雖然客觀地反映了資本的現實狀況,但對于破解當前由資本引發的問題意義不大。因為,不論是積極作用,還是消極影響,它們共同根源于資本自身。因此,限制或克服資本的病灶,恐怕也只有通過揚棄資本來實現,而這又不是僅憑主觀意志就能夠實現的。實際上,克服資本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應該從超越“既肯定又否定”的評價模式開始。這需要把資本放在歷史的向度中去理解。資本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它的存在由現實的歷史條件所決定,這種存在本身也蘊含著它的效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本人也是肯定資本的。從歷史的向度肯定資本,既不是要證明資本存在的永恒性,因為凡是現存的都是要滅亡的,也不是以資本的歷史合法性來回避資本的非正義性,而是要說明克服資本的病灶是資本自我否定的過程。這樣,限制資本就不是取消它“惡的方面”同時保留“好的方面”,而是通過資本自身的發展來實現的。
上一篇:抓住中國結構轉型的“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