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理論?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系列解讀四】
作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研究院金融系主任 李勇
雖然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跌破7%,但是中國經濟“去產能、調結構”的轉型新路已經打開局面。即使在“保增長”的壓力下,當前的中國經濟也不會重拾舊路,而是繼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海外市場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和調整空間。
今年第三季度的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喜大于憂的成績單。一方面,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指標表現喜人,表明中國經濟“去產能、調結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前三季度,粗鋼、水泥等過剩產品的產量進一步下降,實現了去庫存、去產能。同期,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繼續上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達51.4%,比第二產業高出10.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增大。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為6.9%。其中, 9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為今年3月份以來最低,而1-9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000年12月份以來最低。總體而言,這份成績單顯示未來中國經濟的風險與機遇并存。在防范通縮風險、保障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抓住機遇、深化經濟結構調整?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必須直面的重大挑戰。
從經濟數據來看,工業增長下滑是GDP增長減緩的主要原因,“保增長”的重點也在于提振工業。為了維持適度的增長,政府靈活采用“雙降”等的寬松貨幣政策,為工業注入流動性,對沖不利因素,這是恰逢其時的。但是,在連續降準、降息之余,也必須為放寬的流動性在工業領域尋找合適的出口。否則,泛濫的流動性將促使落后產業和“僵尸企業”死灰復燃,驅動“粗放式增長”卷土重來,從而致使現階段“去產能、調結構”的努力付之東流。受制于要素紅利衰竭、市場飽和等諸多深層次因素,工業短期內難以在國內市場形成新的增長點。因此,推動中國工業企業“走出去”將成為這一合適的出口,為“保增長”提供有力的支撐,為“調結構”開拓廣闊的空間。
在“保增長”方面,“走出去”能夠利用國際市場形成有效需求,創造工業的新增量。在基建、能源、機電設備等領域,中國國內市場已經接近飽和。相較而言,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廣闊的市場和剛性的需求。利用“中國建設”和“中國制造”的雙強技術優勢,以海外基建先行,帶動機電、能源設備的大規模出口,從而盤活國內上下游產業鏈,并通過海外產業園等模式輻射其他產業鏈。這是產能過剩的中國工業求突破、謀發展的必由之路。上世紀90年代,面臨著國內市場的萎縮,法國萬喜集團主動出擊國際市場,積極在中東歐、亞洲等地區開拓海外業務。如今,該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承包商之一,在100多個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相反,日本大成建設和鹿島建設雖然一度與萬喜集團旗鼓相當,但是國際化步伐緩慢。隨著90年代后日本國內基建需求的萎縮,這兩大承包商迅速跌出了世界前列。受此重挫,日本基建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日漸式微。
在“調結構”方面,“走出去”能夠加速淘汰落后產業,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革新。國際市場強敵林立、競爭激烈,只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產能才能轉移至此,而高污染、高能耗的低層次產能則無法叩開它國大門。例如,由于國內持續壓縮“兩高兩低”產能,近年中國江浙地區的農藥生產企業試圖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但是大都被拒之門外。因此,中國工業“走出去”的過程也是除舊布新的過程。落后產能轉移乏術,只等日益萎縮。相反,中高端產能將對外轉移、全球布局。得益于全球化的資源整合,具備先進技術的中國企業將借助東道國的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擺脫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枯竭等方面的掣肘,贏得新的發展機遇。例如,目前在東南亞地區,一些中資企業運營的發電廠已將中方員工和當地員工的配比下調至1:10,節約了大量勞動力成本。去年在加拿大沿海地區,中石化和中國華電參與投資了液化天然氣項目,彌補了國內天然氣資源的不足。
“破七”本身并不堪憂,真正值得擔憂的是因為“破七”而動搖了“去產能、調結構”的正確道路。在后“破七”時代,“保增長”和“調結構”必須并駕齊驅。“走出去”能夠為二者注入澎湃動力,從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的強勁引擎。
【光明理論?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系列解讀一】透過6.9%尋找發展機會
【光明理論?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系列解讀二】穩投資助力經濟趨穩趨優新常態
【光明理論?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系列解讀三】中國經濟活力依舊,轉型升級推動進出口新均衡
上一篇:轉型升級推動進出口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