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四川師范大學校長丁任重
編者按供需結構調整是一個挑戰性極大的世界性難題。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暴露出來一些突出矛盾和現象,大都與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相適應有關。“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強調,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確了具體抓手。高度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
最近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也特別強調,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么要高度重視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供給側結構優化對當前我國經濟有什么重要的現實意義?“十三五”時期應重點從哪些方面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開來?就此,本報記者日前與中國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四川師范大學校長丁任重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記者:衡量經濟發展有兩把標尺,一個是結構,一個是總量。前者代表的是經濟質量和效率,后者反映的是經濟數量和規模。此次中央突出強調結構性改革有什么樣的國際國內背景?
丁任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不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國家,至今經濟都難言復蘇,世界各國紛紛意識到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在創造就業、拉動增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歐美等發達國家為搶占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先機,紛紛推行相應戰略,重振本國制造業。以美國為例,奧巴馬政府打出了一系列振興本土制造業“組合拳”,如《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美國制造業復興計劃——促進經濟增長的四大目標》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等。實際上,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是一種非常現實的選擇。美國的制造業雖然在國民經濟中只占15%左右,但由于美國經濟規模巨大,美國制造業仍占世界的20%。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美國通過“再工業化”戰略,一方面力圖重振本土工業,創造就業機會,保持世界制造業創新領導者地位,另一方面也想通過尋找像“智慧地球”一樣能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產業,并不是恢復傳統工業,來推動清潔能源、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來推動結構優化升級。在歐洲,德國實施了以“工業4.0”為代表的高科技戰略計劃。眾所周知,工業1.0是以水和蒸汽機為基礎的工廠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工業3.0是依托電子與信息技術提升自動化水平的電子信息化時代。德國提出的工業4.0則是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實體物理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的融合。因此,不論是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還是德國的“工業4.0”戰略,其目的都是在加快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實體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反觀國內,近年來我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4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48.2%,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于同期二產5.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正加快轉向三產主導形態。然而,我國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三產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三產比重相比,我國三產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另一方面,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傳統工業較多,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所增長,但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為此,《中國制造2025》等先后出臺,以快速推進結構優化,提升經濟效率,占領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著力扭轉“花拳繡腿難抵堅船利炮”的不利局面。
上一篇: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