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鋒
現如今在國內,一股跨境購物熱潮正在襲來。年輕人買名牌“包包”要千方百計地尋“代購”,上歲數的買掏耳勺、指甲刀,動不動也要找出國的親戚朋友捎。到海關免稅商店看看,數中國游客最多,一些國外貨甚至因緊俏打出了“限購”招牌。今年“雙11”跨境電商進口再度飆升,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跨境購物熱,一方面說明中國消費者的腰包的確越來越鼓了,消費結構升級正在源源不斷地創造新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國內供給出了問題,在很多領域跟不上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變化的腳步了。
消費需求變化首先體現在產品品質的需求上升。國內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形成了一大批有較強購買力的群體,對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與以往“能用就行”不同,消費者更看重產品的“好用”、“美觀”“品牌”等與美譽度、知名度相關的標簽。為什么千里迢迢去德國、美國、日本掃貨菜刀、水龍頭、電飯煲等普通消費品?不是國內短缺、超市集市買不到,而是供給的質量不如國外的好。國內的菜刀有多少是“保修終身”的?門窗有多少是能關得嚴的?指甲刀有多少是雙彎曲設計的?顯然鳳毛麟角。消費需求變化同時還體現在消費內容變化上,體現在我們對消費便利性的強烈需求上。信息消費最能說明問題,當下不僅各種智能終端大賣,手機網絡音樂、網絡游戲和網絡文學等消費突飛猛進,而且流量消費也出現猛漲。
與消費需求相對,供給的變化就顯得滯后了。供給結構主要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農業持續多年豐收有目共睹,但重要作物的種子技術都控制在別人手里,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還說明,我國農產品質量亟待提高。制造業上了一個大臺階,但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相當多領域缺少核心技術、知名品牌,不少產業嚴重供大于求,帶動PPI持續負增長。比如,包、鞋、服裝等產量嚇人、價格低得嚇人,但若要找到叫得響、賣得好的,卻不那么容易。與便利性有關的供給也算不上盡善盡美。服務業就是解決便利問題的,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這方面我們仍然差得遠。國內旅游的市場很大,但看看我們的旅游服務,和不少國家相比真的是差距非常大。
從經濟增長看,供給是直接拉動因素,只有供給增加了,經濟總量才增加,但如果增加的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生產的東西沒人消費,到頭來增加的只是浪費資源的庫存。國內供給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產能結構性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當下經濟運行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矛盾,大都與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相適應有關。不要說國內需求乏力,現在每年10個點以上的社會零售商品額增長里頭有大量商機,加快升級的新消費需求中更有商機?!疤O果”手機那么貴在國內仍能吸引粉絲徹夜排隊購買,就是因為這種品質的東西供不應求,就是因為這些新需求國內廠商滿足不了,這也是跨境購物熱潮之所以發生的主要原因。供需對接好了,市場才會露出新天地。問題是有多少行業、企業在認認真真地根據市場需求做產品,各地的政策決策又有多少是圍繞調整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展開的?
創造新供給,才能更好地激活新需求。供給是可以創造需求的,如果沒有喬布斯或者特斯拉,可能就沒有蘋果手機或新能源汽車的今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著力把功夫放到供給側的結構優化上,放到結構性改革上,放到材料、工藝、流程、服務便利與商業組織方式的創新上,以創新提高供給體制的質量和效率。方子對了、藥量夠了,剩下的就是時間因素,要容忍子彈多飛一會兒。(吳 鋒)
上一篇:高度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