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趙志耘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緊接著,在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提出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有“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表述。供給側改革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意味著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思路有了重大轉變。
經濟增長的動力既可以從需求端去尋找,也可以從供給端去尋找。但長期以來,我國由于深受凱恩斯主義的影響,經濟增長一出現問題就習慣性地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刺激需求,提振經濟。但這些政策和措施只具有短期效果,而且副作用和后遺癥多。當這些副作用和后遺癥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不但需求刺激的效果越來越弱,而且影響到經濟的平穩運行。在這種情況下,從供給端來尋找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就成為了必然選擇。
以往拉動經濟增長的需求端“三駕馬車”均顯疲態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GDP是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種需求之和,因此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奇跡,也是得益于三駕馬車的有力拉動。但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這三駕馬車同時出現動力不足。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長不斷地減速,到現在為止已經超過四年。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為6.9%,比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降低了5.2個百分點,降幅高達43%。經濟這么長時間的大幅減速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出現。長期以來,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三駕馬車總有一駕或兩駕馬車動力比較強勁,可以彌補其他馬車出現問題而帶來的動力不足問題。而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則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都呈現出疲乏的態勢。
從出口來看,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中小出口企業尤為困難。此外,由于發達經濟體實行“再制造業化”戰略,鼓勵產業回歸并且更加重視擴大出口,東盟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優勢加快發展外向型產業,我國在國際市場面臨的貿易保護和競爭壓力都大大加大,訂單向外轉移的趨勢明顯。據海關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10.24萬億元,比去年同比下降1.8%,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罕見的嚴峻局面。
從投資來看,受制造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影響,民間投資意愿減弱。短期內房地產市場難以走出低迷,制約了投資和相關行業增長。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償債進入高峰期,地方政府“加杠桿”投資能力有限。2015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速下滑至10.3%,創2000年以來新低。
從消費來看,受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等因素影響,城鎮居民消費傾向低,消費需求萎靡不振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痼疾。目前世界發達國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大約在65%~70%之間,而我國只有50%左右。居民收入偏低,再加上社保的不完善,必然導致消費潛力得不到釋放,就無法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的、足夠的動力。
上一篇:以新供給釋放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