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文飛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相較于其他四個發展理念,開放發展的理念更為大家所耳熟能詳。開放正是這三十多年來我們時刻念茲在茲的一項主要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在“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怎么使我們的開放水平更高的問題”。在早已解決要不要開放問題的今天,中央仍然這么突出強調開放發展理念對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重要性,自有它深刻的道理。
強調開放發展的理念是基于過去正反兩方面經驗的深刻總結。歷史上,長期閉關自守,導致國家貧窮落后,愚昧無知。這一點,已經人所共知。而改革的歷程恰恰就是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的歷程。鄧小平說過,“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內容和基本經驗都是開放,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更加開放”。開放釋放了發展的空間,讓民眾有了自主創業創新的可能和條件。相對于舊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所致力的市場經濟,天生就是一種開放經濟,是老百姓自己的經濟,它要求打破各種封閉的壁壘,實現要素間的自由流動。市場經濟越發展,對開放的需求越強烈。而開放的廣度越大、程度越深,則發展的空間越廣、活力越多。中國這些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斷擴大和加深的開放,得益于開放背后涌動的世界發展大潮流。可以說,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們的一條基本經驗。
強調開放發展的理念還是我們下一步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的必然需要。封閉一定導致落后,半遮半掩的開放同樣會誤事。雖然我們已經居于進出口貿易總量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世界第一位,但是對外開放的總體水平還不夠高,仍有很大的開放空間和潛力。要想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確保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只有通過高水平的開放,深度融入以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等為代表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才能實現。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央再次突出強調開放發展的理念,可謂理所必至,勢所必然。但是,在推動落實開放發展理念的過程中,也還有一些突出存在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
防止開放僅停留于口號的狀態,打破各種隱形的壁壘和門檻。對一些部門和行業來說,開放說起來容易,落實起來卻有難度,因為開放事關利益格局、管理方式等等方面的調整,沒有壓力和動力,是輕易不愿意開放的。因此,我們看到,很多政策上允許進入允許競爭的領域和行業,往往被一些借口給推諉掉了,或者,通過設置隱形壁壘和門檻的方式,拒人于千里之外。這些隱形的壁壘和門檻,在開放已經大勢所趨的情形下,更顯突出,已經倒逼形成強大的改革壓力。這也是我們在改革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通過開放倒逼改革,為改革提供動力。像負面清單、自由貿易區等重大改革舉措,就是開放與改革互為促進的好例子。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開放進程中的阻礙因素。
還要提升我們的領導干部在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中的能力和本領。現在的對外開放,已經不是過去那種主要依靠吸引外資和產品出口的開放方式,而是強調與資本輸出和企業“走出去”并重,實現從商品輸出大國到資本輸出大國轉變的雙向開放。這種雙向開放必然是一種很高水平的開放,對領導干部在相應能力和本領上的要求明顯提高。實際上,在這方面,我們已經表現出一些不適應,如在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類規則等方面的能力和本領都還不夠強。而“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開放發展的六大任務,即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地區合作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等。每一項落實起來都很不容易,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實際操作經驗,是很難應對的,必須迅速地補充和提高。否則,因為“本領恐慌”而延誤開放發展的進程,將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必須予以重視解決。
上一篇:從社會學中國化到中國社會學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