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傳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并對“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作出了系統的安排部署。這是黨中央科學把握現代化發展規律、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
充分認識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重大意義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區域發展新格局,要求切實發揮基礎設施建設的引導作用。應從科學發展的視角,深刻認識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實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目標的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先導性,不僅要滿足當前需求,還要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留有空間。從當前發展來看,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可以有效發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的關鍵作用,服務擴大有效投資和穩定經濟增長目標,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從“十三五”時期來看,立足補短板、保基本、兜底線,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有利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帶動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從中長期發展來看,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對標國際一流率先實現現代化,有利于助推經濟社會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建議》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是支撐我國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一項重大舉措。另一方面,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也必須依靠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讓先進理念成為科學行動的先導,找準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明確發展的著力點,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質增效升級,推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經濟產業布局中,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點領域之一。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屬性,直接服務人民生產生活,發揮著支撐經濟發展、引導生產力布局、促進城鄉交流、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根本目的是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邁進。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加大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有效供給,有利于更好發揮其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功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深刻理解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總體思路
“十三五”時期,應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和要求,找準發展的著力點,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準確把握內涵。《建議》明確,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內容包括信息、能源、電信、水利等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構成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地下管網和防洪防澇設施等。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要與培育發展新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業新體系、形成發展新體制等主要任務一并考慮,與拓展國土發展空間、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等統籌起來,與擴大開放、加強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統一起來,探索拓展發展新空間的路徑、方式和舉措。
明確發展重心。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要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新形勢新特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的原則,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基礎設施能力適度超前配置,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突出重點領域,加強薄弱環節,優化布局結構,提升保障能力,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的實施,優化區域和城鄉發展結構。
堅持理念引領。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協調作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把綠色作為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把開放作為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厚植發展優勢,在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時,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上一篇:沒有大開放就沒有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