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發展將成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該如何培育增長新動力,如何解決創新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德仁
從模仿創新到引領創新
記者:五中全會公報中令人印象最深刻是兩個字:創新,一共出現了27次。27次提創新,有怎樣的深刻內涵,又向我們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李德仁:在2014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大聲疾呼:創新、創新、再創新!作為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智慧,調動全體人民的膽魄,力量將是無窮的。黨中央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把創新提到空前高度,英明、重要、及時。我認為,再三強調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有它深刻的寓意。
一是經濟要轉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傳統依靠要素投入、需求拉動的方式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已明顯下降。我們正面臨著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必須尋求更低碳、無污染、可持續的新的生產方式。
二是人均收入偏低亟待解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人均收入與發達國家相比卻相差很遠。需要通過創新來激發生產力,讓人均收入達到一個中等以上的水平,才是真正的小康社會。
三是依靠創新才能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國正處在一個向全球發展的過程中,要更多地參與全球競爭,沒有創新,也就失去了競爭力。中國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很多創新,遠遠將其他國家拋在身后,但是近100多年的工業革命中卻遠遠落后于西方。雖然現在正迎頭趕上,但走的基本上是引進、模仿,然后再創新的路子。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必須自主創新,引領創新,才不會受制于人,才能真正走在前列。
上一篇:熟人社會中的階層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