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華文化、國學教育、大國氣候外交、管權限權、場面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范玉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中央黨校文史部范玉剛撰文指出,當前條件下,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需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均等化合標準化,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權益;需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激發全社會的文化發展活力,不斷提高文化機構特別是文化企業的效率;需要不斷提高文化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語境下,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文化交流交鋒交融愈加劇烈,只有開放,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強大;只有開放,文化的影響才能更廣泛;只有開放,才能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事實上,文化的特性是水往高處流,越是開放越能形成文化發展的高地,越能在全球文化博弈中占據制高點。
摘編自光明網
【于江山:國學教育需走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的道路】
中國管理科學院國學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于江山指出,中國文化走出去了,但是并沒有走進別人的生活中,而外國文化進來了,并且扎根,俘虜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青年人群,因為我們輸出文化是以理念為主,外國文化進來是以生活為主,任何文化如果不落實到生活,那就是一句空話。
國學在今天的發展需要走“三化”的道路,即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沒有現代化國學不能發展,沒有生活化國學不能扎根,沒有社會化國學走不進大眾。國學教育的生活化是貫穿在中小學青少年教育的所有內容所有學科當中的。因此,不要光停留在記憶、背誦、唐裝、漢服、作揖、鞠躬等這些“源流之學”上,更應重視斷裂得更厲害的“源流之用”,要教孩子們學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國學,而不是“高才低能”。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溫宗國:中國大國氣候外交不斷為全球氣候談判注入正能量】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溫宗國指出,2015年11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主席赴法國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活動,并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闡述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張。與會期間,習近平主席還將與有關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就雙邊關系、共同推進巴黎協議談判進程等交換意見。這是自1995年德國柏林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首次締約方大會以來,中國最高國家領導人首次出席世界氣候變化大會。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推動形成2020年后全球氣候治理新框架的美好愿望。
從整個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進程來看,本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將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其談判將決定2020年后全球氣候治理的走向。以往的氣候變化大會,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常被要求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引導作用不斷增強,以更趨主動的態度和行動助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取得成果,積極開展大國氣候外交。正如法國總統奧朗德所說的,“中國的支持對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非常重要”。盡管談判進程和成果仍然將充滿不確定性,但無論結果如何,習近平主席親赴法國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活動以及中國多方面的不懈努力,都向全球表明: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憑借著扎實的行動力,正在不斷為全球氣候談判注入正能量。
摘編自光明網
【石偉:依法行政重在管權限權】石偉撰文指出,當前管權限權的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成為我國在經濟新常態條件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障礙。這一癥結,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看得很準、看得很透、看得很遠,在理念上提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
管權限權,劃定權力的邊界,主要是對政府的權力進一步明晰,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從總體思路上,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的空間。從具體操作上,行政機關對其行政職權,可分門別類進行全面徹底梳理,逐項列明設定依據,匯總形成部門行政職權目錄。在全面梳理的基礎上,行政機關要按照職權法定原則,對現有行政職權進行清理、調整。行政機關要對其工作部門清理后擬保留的行政職權目錄,按照嚴密的工作程序和統一的審核標準,依法逐條逐項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審查。需修改法律法規的,要先修法再調整行政職權,先立后破,有序推進。在審查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基層、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意見。
摘編自《學習時報》
【賀雪峰:富人群體主導的場面文化造成沿海發達地區畸形的場面消費】
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指出,勤扒苦做、精打細算,就必然在不該消費的地方節儉,家庭成員中的老年父母就一定要參與到力所能及的生產中去,閑暇時間就沒有那么精致從容,家庭成員甚至容易為了利益發生爭執乃至公開的沖突。相反,富人群體,家庭收入高,生活中的精致不是包裝出來的,而是從內向外展示的,他們可以讓父母退出生產而有更多外出旅游的機會,顯得更懂孝道,他們可以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顯得更重視子女教育,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經濟能力進行文化娛樂活動,顯得更有品位,他們當然也更慷慨?!案蝗饲螽悺?,他們有追求不同于一般村民狀況的更高消費與品位的能力。一般村民則是竭力求同,少數最為貧弱的群體則被排斥出村莊的場面消費的競爭。
當前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仍然處在快速變動中,村莊社會結構也在重構。在熟人社會內部,不同收入群體之間通過面對面的壓力,以人情、消費等構成的互動越來越具有階層性質。村莊不同收入群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個不同的階層:富人階層、一般村民、貧弱群體。正是富人群體所主導的場面文化造成了沿海發達地區越來越畸形的場面消費,造成了農村中的文化問題。
摘編自《北京日報》
【徐貴相: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徐貴相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化、捍衛祖國統一、推動歷史進步,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進一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堅定政治認同,增強道路自信。這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要求;維護國家統一,筑牢鋼鐵長城。這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原則;深化文化認同,共筑精神家園。這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倡導包容共生,融洽民族情感。這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明主題;加快發展步伐,實現共建共享。這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條件。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