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厲以寧
核心觀點
●供給方面的調控是中期的調控,主要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政策的調整、技術政策的調整、資源配置的調整,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見效的
●供給增加會帶來“三個不足”:一是資本不足,因為要增加投資;二是專業人員跟技工不足;三是土地能力、淡水、營銷力量不足
●增加供給不是萬能的,因為供給增加也要符合經濟規律,要注意增加供給的長期效益
●“十三五”規劃中,應該考慮增加一些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讓供給方更好地發力
2015年10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隨后10月15日在G20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又重申重視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協同發力。至此,供給方面改革進入決策公共討論。
供給方面發力到底是什么意思?
經濟學當中經常考慮供求平衡問題,認為既可以從需求方面調控,也可以從供給方面著手調控。二者區別在哪里?從需求方面調控是近期內可以做到的,主要通過增加財政收入、貨幣貸款來刺激需求,或者用減少財政收入和減少信貸來抑制需求。
而供給方面的調控,被認為是中期調控。之所以供給方面調控是中期的調控,主要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政策的調整、技術政策的調整、資源配置的調整,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見效的。
供給方面可以抑制供給,但不是主要的。抑制供給,比如關閉產能過剩、消耗能源、消耗資源過多的企業,看起來容易,實際上也會遇到困難。比如說怎樣安置失業工人、怎樣處理閑置設備和廠房。當然供給方面的發力和需求方面的發力都可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供給方面的調控比需求方面調控一般都難一點,風險也會大一點。
最大的風險在哪里呢?在于失業人數增加,如果長期存在失業,社會將不會穩定。因此一談到供給側的發力,通常是指增加供給,而不是關停企業。
供給方面發力的難點在哪里?
在供給產能不夠的情況下,盲目擴展產能是有問題的。雖然產能擴張會使停產企業由于重新得到貸款又恢復運行,但卻使資金繼續流向那些停產、減產的企業,結果不但會造成宏觀上的通貨膨脹,而且會導致國內經濟結構更加不合理,結構調整也將因此而更加困難。此外,供給增加的同時會帶來“三個不足”:一是資本不足,因為要增加投資;二是專業人員跟技工不足;三是土地和淡水供給不足、營銷力量也不足。這“三個不足”都需要統一規劃、統籌解決,這也從側面說明,為什么把供給方面發力看成是中期調控的原因。
那么,怎樣克服當前供給方面改革的這些難點和障礙呢?一是可以通過定向調控。定向調控也就是結構性調控,以定向減稅、免稅手段來鼓勵現有生產能力,促使他們增加供給;二是鼓勵高新企業的成長,扶持短板行業,以彌補生產能力的不足;三是大力發展新產品,使它們能夠提供居民需要的消費品與服務,以擴大需求;四是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緩解人力資源供給的不足;五是繼續簡政放權,明確“三個清單”,即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這樣有利于民間資本投入到供給方面去,增加供給的主體;六是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加快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促使民營企業加快轉型。所謂民營企業的轉型,主要是指到了一定規模以后,應該從家族經營制轉型為現代企業制度,要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實行產權的細化、產權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