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一帶一路”、核心價值觀、眾創空間、宏觀審慎監管、綠色發展、“中等收入陷阱”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蘊嶺:以開放的大視野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征。這一突出特征表現在一批新興經濟體崛起、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步入起飛門檻。如何維護發展的大勢,為發展中國家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是時代的要求。中國是世界經濟大國,但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本身的發展需要出發,中國將繼續把發展放在首位。“一帶一路”可以作為推動發展合作的大平臺,把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通過中國的投入和帶動,動員各方的積極性,打造新的發展空間,創建新的發展引擎。“一帶一路”可以作為推動發展合作的大平臺,把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通過中國的投入和帶動,動員各方的積極性,打造新的發展空間,創建新的發展引擎。
新時代要求發展新的機制,要求機制創新。中國加入現行國際制度,同時也推動對現行制度的調整、改造,通過構建新的機制滿足新的發展需求,這也是時代的要求。顯然,“一帶一路”不是一種對抗戰略,而是一種合作戰略。只有以開放的思維與合作的理念來認識“一帶一路”,才可以理解它的時代內涵。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李冉:核心價值觀是中國道路的“宣講員”】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冉認為,核心價值觀是為人生賦值的“羊皮書”,是為社會定規的“度量衡”,是中國道路的“宣講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改革開放為特征,不以零和博弈的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而是依靠合作共贏找到了一條造福于世界的現代化道路,打破了“一元現代性”的發展框架,從而拉升了世界文明的“高度”。歷經近40年的漸進發展,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正趨于成熟。當此之際,中國共產黨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詮釋了過去成就,也昭示了未來夢想,表達的不僅是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是中國與世界。走近她,便可聽到中國故事與中國自信,品味到中國道路普遍的世界歷史意義。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種主流價值觀念能夠輕易確立起來。凝練核心價值觀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涵養核心價值觀更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所有描述,均是強調“心向往之”的未來取向。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每一個人做出持續不斷的努力,因為這不僅關系著我們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更關系著我們確定未來的存在方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司飛、王生璽:遵循創新創業基本規律 發展眾創空間土壤】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張司飛、王生璽撰文指出,眾創空間是有效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具有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眾創空間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成熟的眾創空間平臺又會進一步促進創新創業繁榮。建設眾創空間,必須遵循創新創業如下的基本規律。一、眾創空間與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共生共榮。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社會力量為主構建市場化的眾創空間。建設眾創空間要因地制宜。三、建設眾創空間需要導入敢于創新、無懼失敗的創業文化。四、眾創空間亟須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五、眾創空間需要儲備大量創新創業人才。
????摘編自《光明日報》?
【戴金平:構建統一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勢在必行】
南開大學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戴金平表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系統性風險隱患增加,構建統一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勢在必行。而在宏觀審慎監管的“筐”中,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選擇。首先,要構建統一的宏觀審慎監管組織框架。將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統一起來,目前,分業監管機構已經確立了比較完善的微觀審慎監管框架,要將宏觀審慎監管植入其中,必須有統一的監管組織框架。其次,要構建統一的宏觀審慎監測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預警系統。要做到及時、動態監測系統性風險狀況,高度關注重大系統性風險事件,確定系統性風險監測重點并動態調整,這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基礎和保障。第三,要構建統一的、針對各金融模塊的宏觀審慎監管原則和標準,開發一致性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防止監管套利,不留監管死角。提高宏觀審慎監管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不斷提高我國宏觀審慎監管的質量和水平,守住不發生金融危機的底線。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志青:綠色發展是經濟新常態內生需求】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指出,經濟步入新常態,環保進入攻堅戰,綠色經濟則春暖花開。在這三者的互動中,帶出一個重要命題,那就是,在經濟新常態中,綠色經濟究竟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這個命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關涉到在經濟新常態中,與環保相輔相成的綠色經濟究竟能走多遠,而且,還衍生出另外一個更加本質性的問題,新常態在經濟發展中又處于怎樣的歷史地位。第一,經濟新常態的內涵。經濟新常態的含義應該說比較清晰,即在經濟發展的三期疊加背景下,通過在一定程度減緩經濟增長的速度來換取經濟增長的“深度”。中國經濟已經在過去的30多年里經歷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主動地、還是被動地作出一些調整都已經是勢所必然。經濟新常態的本質不應該是當下經濟增長的終點,反而應該是面向新一輪經濟增長的轉折點和起點。第二,經濟新常態與經濟增長的再次收斂。經濟增長要實現再次收斂并不容易。一方面,資源和環境獲得合理定價之后,擁有資源和環境要素的人就會更加珍惜利用以及保護好這些要素;另一方面,資源和環境獲得合理定價之后,不擁有資源和環境要素的人想要獲得這些要素就會變得困難。
????摘編自《解放日報》
【趙振華:依靠創新驅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認為,大多數拉美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隨后就陷入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隨著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列,如何避開“中等收入陷阱”成為考驗中國經濟的一道坎兒。
當前的中國經濟也面臨著這樣的挑戰,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土地環境約束日趨嚴峻,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能以創新來驅動發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發展著力點集中放在創新上,發揮創新激勵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互聯網、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業態蓬勃發展,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中國也應該抓住機遇,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方向。日前彌漫在華北地區的大范圍霧霾再次給環境治理敲響了警鐘。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形勢日趨嚴峻,告訴我們過去那種不計環境成本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管是創新發展還是綠色發展,都離不開相關體制機制的“保駕護航”。就創新來說,要積極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的創新主體;同時要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實現綠色發展也需要一套鼓勵節能、淘汰落后產能的體制機制,以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共識。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