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威脅論”、改革、五大發展理念、中國工程、新型國際關系、反腐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海克軍、孟獻麗:國強必霸的邏輯不適用于中國】
西南大學海克軍,江蘇師范大學孟獻麗撰文指出,“中國威脅論”由來已久、版本眾多,但,如果任由“中國威脅論”喧囂塵上、蠱惑人心,就有可能削弱中國和平發展在國內國際的認同度。因此,應從學理上對中國發展的價值取向進行分析,闡明國強必霸的邏輯不適用于中國。從歷史進程來看,中國沒有國強必霸的文化基因。中華文化本質上是和諧文化。儒家的“仁”和“禮”均以“人和”為基礎,禮樂教化以和為貴;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既指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也指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佛家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則蘊含著寬容、互助、和諧的價值理念。從現實需要來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既面臨迎頭趕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機遇,又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的嚴峻考驗,面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阻撓破壞。從國際視域來看,中國具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情懷。當今世界,雖然霸權強權、地區紛爭仍然存在,但穩定的“存量”和“增量”明顯大于動亂的“存量”和“增量”,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鄭必堅:改革必須協同推進,不能各自為政】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認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遠比以往更為敏感和復雜,任務更加艱巨而繁重。36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破解了許多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重大難題,但還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僅如此,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我國發展又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現階段,隨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匯不斷深化,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領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而不能各自為政、畸輕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應。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舉措。
摘編自《北京日報》
【李永勝:領航全面小康的科學發展新理念】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永勝表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其中,創新是發展的基點和著力點,它貫穿于發展的始終,構成發展的主線,創新發展構成發展的動力機制;協調、綠色、開放是發展的思路,它揭示了發展的途徑與方法,構成發展的基礎與保障,確保發展手段的正當性、合理性、有序性與可行性。其中,協調發展構成發展的平衡機制,綠色發展構成發展的支撐機制(生態支撐),開放發展構成發展的適應機制(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邏輯,適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大趨勢以及社會結構日益分化、主體利益差異化的環境);共享是發展的方向與歸宿,它揭示了發展的目標與愿景,彰顯出發展的價值導向性,共享發展構成發展的包容性機制。它們統一于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統一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發展的成果最終要由人民來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現實實踐出發,針對新階段發展實踐中亟需破解的現實矛盾與突出問題提出來的,它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五大發展理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辯證統一,將會領航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境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可持續發展,開拓科學發展新水平,指導我國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實踐在整體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摘編自光明網
【曾賽星:推行數據化、標準化、自動化的智慧現場】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賽星表示,智慧現場是“中國工程”轉型升級的有效保障。工程,特別是重大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技術系統,建造現場管理涉及進度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等眾多維度。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工程現場的不斷整合,已經遠遠超越BIM等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使現場信息的實時感知和信息互聯互通成為可能,而且通過信息系統積累的大量數據和知識,人機物之間可以更為主動地實現交互,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更便于掌控,不同的工程界面之間也更容易協同。工程現場的數據規模海量、流轉快速、類型多樣,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智能算法也為分析工程現場參與者、群體及組織的認知行為,實現工程現場行為的規范和動態監管以及完美解決人機物的綜合協調與調度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機遇。以數據化、標準化、自動化為特征的智慧現場的推廣應用,將有效避免個體、組織的行為異化,防止項目承發包中的腐敗行為、施工過程中的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為“中國工程”永久貼上安全、穩定和可靠的標簽。
摘編自《文匯報》
【華益聲:新型國際關系理念包含四方面內涵】
國際問題專家華益聲指出,有一條主線貫穿中國外交始終,即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提出新型國際關系理念有其科學性。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新型國際關系理念也有其必要性。中國提出的新型國際關系理念包含幾方面主要內涵:其一,平等是國際關系的基礎。舊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當前的國際體系中主權平等意識得以弘揚,并由國際法提供保障。平等相待是國與國相處之道。其二,各國應堅持相互尊重。各國應相互尊重彼此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以及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與價值觀念。不能以大欺小、恃強凌弱。其三,避免沖突和對抗。各國要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爭端,避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能為了小團體利益影響他國乃至地區的安全,要致力于營造各國共享安全的新局面。其四,以合作謀發展。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各國應同心協力,共克時艱。各國還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維護世界和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新文:“反腐拖累經濟”經不起檢驗】
山東省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張新文指出,抓紀律影響干部做事積極性”、“反腐拖累經濟發展”,這些說法在“看似有道理”的背后,實則是舊風氣下慣性思維的產物,經不起邏輯的推敲,更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抓紀律、抓作風到底會不會降低干部工作的積極性?會不會拖累企業的改革發展?從山東省國資委的實踐來看,結論恰恰相反。“抓紀律影響干部做事積極性”、“反腐拖累經濟發展”,這些說法在“看似有道理”的背后,實則是舊風氣下慣性思維的產物,經不起邏輯的推敲,更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抓紀律、抓作風到底會不會降低干部工作的積極性?會不會拖累企業的改革發展?從山東省國資委的實踐來看,結論恰恰相反。嚴實相濟助推企業發展。今年以來經濟形勢比預想的更加復雜嚴峻,企業保增長任務艱巨。面對這種形勢,一方面必須嚴格落實企業保增長責任,推動企業采取更實更有力的措施;另一方面還要切實發揮國資監管機構的引導服務作用,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嚴抓實管提升思想境界。在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新對國資監管工作進行定位,加快轉變監管方式方法,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從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這對國資監管機構來說是一次自我革命。嚴規明紀帶來清風正氣。以公開透明為重點,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監督機制。完善財務管理與審計監督制度,對省管企業按上市公司標準進行監管,建立了省管企業財務等重大信息披露制度。
摘編自《大眾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