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上海大學智庫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智庫》《中國智庫》總編輯 于今
智庫即智囊機構,也稱“思想庫”(Think Tank),是指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為決策者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機構。有西方學者認為,智庫就是一個“思想工廠”,一個沒有學生的大學,一個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堅定追求,卻又無拘無束、異想天開的“頭腦風暴中心”,一個敢于超越一切現有智慧、敢于挑戰和蔑視現有權威的“思想戰略中心”。
如果把智庫作最寬泛理解,僅將之作為決策智囊,那么智庫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的“軍師”、“師爺”、“謀士”、“門客”、“幕僚”等,如漢高祖劉邦就是靠“初漢三杰”即張良、蕭何與韓信這三位智囊人物的協助而取得江山。西方國家諸如古希臘亞歷山大身邊的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等謀士、咨詢人員,都可以說是最初形態的智庫。
智庫的定義,眾多學者從多種角度提出了豐富的論述,有的從智庫功能上進行定義,認為:“智庫就是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機構”;有的從機構屬性定義,認為:“智庫是有別于政府機構的,獨立的、中立的、非營利性的,以專業知識和思想觀點產出為基礎獲得資助并影響政策過程的研究機構”。顯然,智庫的定義有狹義有廣義之分。基于前者,我國的黨政部門的政策研究部門顯然是智庫,而基于后者則可能不是。
概念所包含的內涵與其外延是成反比的,但任何一個概念總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屬性。對于智庫而言,首先它必須是組織化的,智庫具有相對固定的機構和人員,有確定的研究領域,這使得智庫區別于作為個人的古代智囊和臨時性的研究探討集會。其次,智庫是為政府出大主意的,要捍衛國家利益,研究對象是公共問題和公共事務,其目的是影響、輔助公共決策或影響公共輿論。這使得智庫區別于一般性的學術研究機構,以及服務于私域事務或商業事務的如婚姻家庭或會計、法律的咨詢機構。第三,智庫的研究方法是科學方法,提供的是基于系統研究和科學方法的思想產品,這使得智庫區別于觀念和價值倡導團體。而智庫的規模可大可小,研究領域可狹可廣,籌資來源可政可商,都不應成為本質屬性。
現代智庫的產生和功能
現代智庫的產生可從兩個角度進行考察:必要性和可能性。簡而言之,針對公共事務的專門研究機構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為近現代以來,分工程度的迅速提升帶來的社會高度復雜性。而智庫之所以可能,則是18、19世紀以來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學科的產生和發展。
而所謂“近代智庫”,則是已轉變為與現代市場經濟和民主國家相伴而生的產物,成為發達國家政策咨詢中不可缺少的機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而其真正的發展始于二戰之后。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智庫在涉及國家和國際重大關系調整、戰爭、戰略等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政府的外腦”、“影子政府”,被稱為政府的“第四部門”或“第五種權力”。
在金融危機之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正在重構,形成新興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希望在這場角逐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這一愿望能否實現,各國智庫的作用至關重要。發達國家的智庫廣泛參與了關于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討論和研究,在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議程設置、規則構建、話語傳播、治理機構人才流動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美國的布魯金斯學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加拿大的國際治理創新中心(CIGI)、多倫多G20研究小組、以及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德國魯爾大學國際政策研究所等都開展了全球經濟治理轉型相關的研究項目,并相互合作,組成研究小組,影響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改革的進程。
智庫的功能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生產思想。智庫的重點在于“智”,是有益的思路、有效的方法、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的積累,從事思想生產和決策咨詢是其核心活動。二是設計政策。智庫無論大小, 皆以進行政策設計、提供方案為己任。三是引導社會思潮。智庫既研究社會思潮又引導社會輿論,在社會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四是儲備和周轉人才。智庫的人才功能表現為人才培養功能、儲備功能和交流功能。《中國智庫發展報告》指出智庫的主要職能有分析解構問題,作出科學預測;提供穩妥議案,輔助政府決策;提供政策輿論思想,引導社會思潮;儲備人才資源,政學界“旋轉門”。
中國智庫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剛成立,毛澤東主席就指示上海市市長陳毅在上海建立了參事室,在周恩來總理的努力下,國務院參事室也很快成立。把很多名流、賢士聚集于參事室內,謀善舉、進良策,為新中國的發展和決策作出了寶貴貢獻。此后,在黨政軍乃至人大、政協成立的政策研究室,以及中央黨校、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防大學等,也都是重要的智庫機構,在國家的改革開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現代智庫”的真正開端發軔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當時鄧小平等領導人已經認識到了決策咨詢的戰略意義,不斷提出要實現“決策科學化”的口號。在新的歷史階段,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央和政府更加重視中國智庫的發展。2004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義明確指出,“要使哲學社會科學界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庫’和‘智囊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隨著對外進一步開放,我國也進入了國內外矛盾和利益沖突多發期以及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雖然新興經濟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已進入社會發展高危、高風險期,遇到了很多發展難題,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凸顯,國內外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因此,隨著新興經濟體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及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對智庫的需求也更加急迫。在國際上,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主要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從國內看,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創新驅動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多次對智庫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的新要求。2013年4月,習近平、李克強就加強智庫建設作重要批示: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形勢的發展,智庫的作用會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的智庫發展還相對滯后,要高度重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各類智庫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建言獻策,為中央科學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庫”概念。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要統籌推進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技和企業、社會智庫協調發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這標志著中國智庫已步入戰略發展階段。
如何在國際舞臺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順利地融入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如何應對國內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高發,促進決策的科學性、民主化,都離不開智力的支持。因此,在注重科技進步的同時,更要整合、統籌國內外的智力資源,加強國際問題的研究、國內政策與制度的研究、設計,將智庫及智庫產業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促進科技創新和智庫產業的發展,為國家的安全、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降低發展中的國際、國內風險。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歷史時期,黨中央都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但是目前還存在諸多掣肘區域發展的問題。因此,體現社會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將中央各項政策與各地獨特優勢資源充分結合,激發區域經濟的活力,推動新經濟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結構優化,推動國家頂層設計乃至地方科學發展,成為決策層的重要命題,也是我們智庫產業研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