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曉平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僅是物的交流之路,也是人的交往之路、文化的互動之路;不僅傳播了物質文明,也使精神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播。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其意義更是遠遠超過經濟領域。這就需要我們深諳文化交流之道,尤其要克服狹隘文化心理,通過向世界學習、與世界對話,使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獲得前所未有的新視野、新資源。
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品格是在數千年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中造就的。在多民族共存與融合的漫長歷史中,中華文化融合了諸多民族的智慧。柔韌豐靈的中華文化在傳播到域外之后,就地生根、借枝著花,顯示出極強的適應、再生、再創造能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更多域外文化遺產將成為中華文化可資借鑒和吸收的財富、實現創新發展的寶貴資源。歷史表明,體現各國各民族創造力的文化,只有在知同、明異、互讀、共賞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創新發展。
包容品格使中華文化始終秉持一手拿來、一手奉獻,注重文化之間的交流。“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促進民心相通,需要文化在交往中求通、在交流中出彩、在交融中互補、在交鋒中求進。在文化互動中磨礪與世界對話交流的智慧,需要官方、民間、媒體和學界共同努力。不過,在當下文化交流交融的大趨勢中,一些人仍持有狹隘文化心理,主要表現為對非本地域、非本民族、非本文化體系文化的拒斥。無論過去的歐洲中心主義,還是當今的美國中心主義,都可以說是狹隘文化心理的產物。而在某些國家或地區時隱時現的“以洋為尊”“唯洋是瞻”,對本土文化采取虛無主義態度,說到底也只是對西方狹隘文化心理的部分復制而已。狹隘文化心理與文化多樣化、經濟全球化的現實不相適應,更不相容。它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各異:或對其他文化漠視與抵觸,或采取居高臨下態度對待其他文化,或對其他文化進行粗淺模仿、盲目照搬,或不敢正視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或面臨交流窘境時表現出急躁與焦躁,或對“異說歧見”作出過激反應,等等。這種狹隘文化心理顯然不適應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互通互鑒的需要。如果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持有這種狹隘文化心理,就會拖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后腿。
借用《文心雕龍》的話說,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多彩的文化“殊聲而合響,異翮而同飛”。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最需要的是平等對話。如果交流雙方持有狹隘文化心理,溝通交流就很難有成效,以狹隘對狹隘只能掘深鴻溝。只有克服狹隘文化心理,對其他文化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交流才能見到成效。此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還需要足夠的耐心。文化交流雖然對加深理解、增進認同、化解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卻非短時間就可以奏效,對陌生文化的深度認知更需銖積寸累、薪火相傳。同時也應認識到,狹隘文化心理的產生往往與文化溝通本領欠缺直接相關。中華文化要走出去,必須學會如何與其他文化溝通,既學會用中國話語向世界發聲,又學會用國際話語講中國故事。在文化交流中,需要講究對話藝術,切忌以己度人、強加于人。講述中國故事時需要用對方聽得進去的方式,力爭做到自己講得準、對方入得心。總之,只要堅持知同、明異、互讀、共賞,就會使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躍,進而在更大范圍找到中華文化的知音。(王曉平)
上一篇:創新發展突出了治國理政的重大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