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劉培林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總結今年經濟工作,部署明年經濟工作,為我們在新常態下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會議圍繞“改革政策要實”這一要求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實機制,把握好改革試點,加強統籌協調,調動地方積極性,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要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這些部署不僅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在要求,也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要完成好明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必須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
一是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突出問題,推出既有利于解決當前問題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從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入手,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
二是提高改革方案質量。有關改革方案制定部門或單位必須切實弘揚調查研究之風,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方案設計。無論是具體改革舉措還是總體性改革方案,都要注重改革細節的設計,同時廣泛征求相關部門以及地方的意見,確保改革方案質量。緊緊圍繞實際問題,深入基層了解群眾意愿、掌握實際情況,優先安排設計那些群眾熱切期盼又看得準的重大改革。
三是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改革方案出臺后,必須狠抓落實。對于推出的每一項改革舉措,都要對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并把結果反饋給有關政府部門,以推動相關部門職能的轉變和優化。對于推進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研究,找準原因,提出完善改革方案的具體措施,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并取得預期目標。深入研究改革試點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總結提煉經驗,及時在面上推廣。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做到改革推進到哪里,督促檢查就跟進到哪里;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和第三方評估機構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評價改革成效。
改革政策要落地,就要在加強統籌協調的前提下,調動地方積極性,允許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
一直以來,人民群眾是推動改革的主體。農村改革從安徽鳳陽的“大包干”開始,企業改革從福建企業要求松綁開始,市場調節從集貿市場開始,多種經濟成分從個體私營經濟開始,對外開放從“三來一補”開始,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動改革的原動力。
從改革的根本目的來看,我們的所有改革都是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必須確立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基層群眾蘊藏著極大的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他們渴望通過改革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們期盼通過改革消除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弊端。
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來看,黨領導和帶領人民群眾推進改革開放。群眾利益是我們進行改革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的出發點;群眾的實踐創造是改革總體部署的重要根據;群眾的評價是改革得失成敗的重要標準。
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還要善于動員群眾、引導群眾、教育群眾。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利益關系的調整,有些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加突出。要樹立底線思維,進一步做好攻堅克難、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教育引導群眾正確對待改革所帶來的利益調整,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上一篇: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