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蘇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王世誼、王兵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淮安充分發揮作為周恩來總理故鄉的優勢,在全市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學習偉人周恩來,踐行‘五德’作表率”拒腐防變教育活動。通過持續不斷地加強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政治品德、思想道德、為政官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以下簡稱“五德”)教育,有效增強了廣大黨員干部堅持理想信念宗旨的“道德高線”意識,使周恩來精神真正成為淮安城市的顯著標識,使“五德”成為淮安黨員干部的精神內核。“五德”教育活動,是淮安在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方面的創舉,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復制推廣價值。
一、周恩來“五德”精神教育的科學內涵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周恩來“死不留灰、生而無后、官而不顯、黨而不私、勞而不怨、去不留言”,以“大無”實現了“大有”,以“平凡”達到了“崇高”,是全黨的楷模、道德的典范和黨性純潔的表率。習近平總書記2009年來淮安視察時,曾對學習弘揚周恩來精神提出明確要求,他指出,周恩來是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楷模,要堅持學習他的崇高風范、高尚品德和偉大精神。
周恩來“五德”精神是對道德具體、生動、有層次地詮釋。周恩來“五德”精神的科學內涵有:“政治品德”展現的是周恩來無論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百廢待興的建設時期,都對黨的共產主義事業和對人民群眾利益無限忠誠、鞠躬盡瘁;“思想道德”體現的是周恩來畢生保持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改造、自我批評、自我約束,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為政官德”表達的是周恩來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忠實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社會公德”展現的是周恩來始終不改人民一員的本色,寓偉大于平凡之中,集大有于大無之處,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家庭道德”體現的是周恩來始終以“八互”原則處理夫妻關系,以“十條家規”嚴格要求親屬,以嚴愛相濟的真情對待身邊工作人員,堪稱夫妻恩愛的典范、家庭美德的師表。可以說,“五德”精神真正把道德的內涵彰顯全面,“政治品德”、“思想道德”屬于第一層次,是道德的內核層面,它是共產黨人道德的“鈣”;而“為政官德”、“社會公德”、“家庭道德”屬于第二層次,是道德的外延層面,涵蓋共產黨人道德恪守的工作與生活領域。
周恩來“五德”精神是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德”治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官德思想的傳承。“五德”精神與中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是相通的。《禮記·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信也。”堅守政治品德與謹守思想道德與“仁”、“義”對應;恪守為政官德與“禮”對應;遵守社會公德與“智”相對;信守家庭美德與“信”對應。“五德”精神是對共產黨人的官德要求,它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倡導的共產黨人的官德是一致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人“沒有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周恩來“五德”精神是對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新要求的有力推進。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尊崇黨章。《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把黨的十八大以來治黨管黨的實踐成果轉化為道德高線和紀律底線,是黨章關于廉潔自律與紀律要求的具體化。周恩來是學習黨章、遵守黨章,嚴守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的典范。全面從嚴治黨,要自覺靠攏道德高線,堅決遠離紀律底線。“五德”精神教育是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教育管理干部的創新舉措。
二、周恩來“五德”精神教育活動的創新舉措
深入提煉,抓住了黨員干部修身立德的關鍵。淮安經過反復調研,精心歸納,將周恩來的崇高品質提煉為“五德”,并將每一個道德范疇進一步細化為更為具體和明確的行為規范,出臺了《淮安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行為規范》等系列文件,強調踐行“五德”,主動服務群眾,從而構建了一個可參照的道德規范體系與合適的行為尺度。可以說,這既抓住了黨員干部修身立德的關鍵,又符合干部道德建設的實際,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也有效提升了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和道德素質,多維度夯實了干部的道德根基。
破立結合,讓黨員干部在強烈對比中關照反省崇德向善。淮安各地各部門通過舉辦“五德”主題報告會、“五德”圖片展、推選道德模范,大力弘揚“五德”正能量,增強“五德”感召力。鼓勵群眾對“為官不為”以及其他違反“五德”的行為進行投訴舉報,強化問責追究,對典型案例及時通報曝光。對失德失范、違紀違法的典型案件進行深入剖析,拍攝警示教育片,編輯懺悔書,在全市黨員領導干部中深入開展“三警一線”警示教育,有效促進了黨員干部崇德向善。
知行合一,引導黨員干部在躬身實踐中錘煉品德和黨性。淮安各級領導干部堅持以周恩來“五德”為鏡子,認真學習周恩來大無大有的崇高風范,并針對自身在黨性和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三解三促”、“三進三幫”、“民生服務體驗行”、十佳“勤廉村官”和十佳“五德”干部評選等活動,樹務實之風,立為民之德,把心思更多聚焦到干事創業、推動發展上來,使“五德”教育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機和向上的活力。
創新載體,推動黨員干部學踐活動有聲有色。全國唯一的周恩來“五德”教育館2013年2月在淮安市委黨校建成開放。開展“樹立廉潔家風、創建廉潔家庭”主題教育活動,教育領導干部家屬當好賢內助,筑牢家庭反腐倡廉防線。創新輿論宣傳載體,依托網絡、微信、微博等現代傳媒,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微視頻、微動漫等形式,廣泛傳播周恩來“五德”故事,大力宣傳周恩來“五德”精神。
嚴格考核,注重制度建設強化規范力。在“五德”教育中,淮安市健全學踐“五德”考核機制,出臺《關于建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指數評價體系推進廉潔淮安建設的意見》,重點對全市672名縣處職領導干部、63個市直單位和8個縣區的黨風廉政情況進行量化評價,在全國首創評廉、警廉和談廉的監督新機制。將德政考核結果作為官員獎懲、職位升降的重要依據,有效地保障了“五德教育”在官德治理中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