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副會長 何干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談話中,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部署工作、制定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這滲透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個科學原理。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全面發展。而發展需要制度創新,制度創新也必須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遵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努力促進生產關系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明確現階段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并在憲法上做出了明確規定。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做出的極為重要的、戰略性的制度創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實踐表明,中國經濟的社會形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種具有過渡性質的經濟形態中,多種所有制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公私所有制之間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只有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才能使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落到實處,使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建立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上,從而才能使占人口大多數的廣大勞動人民在政治上成為國家的主人翁,經濟上獲得走向共同富裕的保證。同時,只有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才能適應現階段社會生產力多層次發展的客觀要求,發揮出個體勞動者和愛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積極作用,促進國民經濟更全面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廣泛需要。可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以人民為中心促進發展的嶄新經濟制度。我國取得的偉大發展成就表明,這種經濟制度比起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飛躍性的質的制度創新;比起我國在計劃產品經濟體制時期探索過的近乎單一公有制的經濟制度,也是改善性的制度創新。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地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充分認識,在前蘇聯東歐國家改旗易幟之后,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尚未走出低谷。我國事實上處在資本帝國主義國家霸權的壓力之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勢力所宣揚的新自由主義,乃至整個資產階級經濟學,都是絕不承認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支柱的公有制的,認為“自利經濟人”的本性要求私有制永存,資本主義私有制才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經濟制度。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出現了一種放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照搬新自由主義,打著“制度創新”幌子,在改革過程中推行私有化“改制”的不良傾向。一段時間以來,某些人總是宣揚國有企業低效,國有經濟應按所謂國際慣例退出競爭性市場領域。有些黨政干部在實踐中公開推行“經理層購買”(MBO),促使大量國企、集體企業轉為私有企業;同時,又毫無節制地“放手、放膽”發展民營經濟(私營經濟),凡此種種,造成我國所有制結構嚴重偏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性。
據中華全國工商聯的有關報道,到2012年,私營外資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已超過60%;在第二、三次產業中,就業比重已占80%,換句話,這些產業中80%的勞動者已處在雇傭勞動者地位。而所有制關系決定收入分配關系,公有制經濟的非正常縮小,導致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明顯拉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全國基尼系數已連續10年超出國際安全警戒線0.4,在0.47以上。可見,照搬新自由主義的所謂“制度創新”,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根本對立的。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我國正處在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新的發展理念要求新的制度創新;在具體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堅持習總書記強調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根本立場,極端重要。從這一根本立場出發,就應當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有必要引導有條件的非公有制經濟向股份合作經濟發展; 同時,在國有經濟主導下,加強公私經濟協作,增強民族經濟在國際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這必將推進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上一篇:保護海外公民安全,展現大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