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常修澤:論“十三五”發展的整體觀與人的發展主線

2016-01-29 09:48 來源: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我有話說
2016-01-29 09:48:29來源: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三、以“人本型結構論”探索結構轉型與優化

  從社會輿論看,五大發展理念基本上已被人知,但《建議》提出的“四個突破性進展”的則不被重視,這很令人遺憾。未來中國需要著力取得的四個突破性進展是:(1)結構優化;(2)增強動力;(3)化解矛盾;(4)補齊短板。

  作為“四個突破性進展”的第一條,“十三五”期間,應著力探討結構轉型與優化問題。筆者在《人本型結構論》中以“人本”思想為主線,系統探索了新階段中國六大結構的轉型問題,下面結合新的實際做些闡述。

  (一)需求結構:瞄準提高居民消費率及相應的“民富支撐”

  投資、出口和消費歷來被認為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但近幾年來居民消費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呈下滑趨勢,2013年居民消費率只有36%,而投資率居高不下,嚴重擠壓了消費率,出口這駕“馬車”也長期擠壓消費?!督ㄗh》提出要“釋放新需求”,其中包括要“著力擴大居民消費”。

  ——橫向看,盡管中國的“居民消費增長率(指數)”增長并不慢,但 “居民消費率(比重數)”是低的(2014年為37.7%),不僅低于處在較高階段的發達國家(美國為68%),也落后于處在相同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如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俄羅斯和印度,比世界平均水平60.4%(2012年)落后20多個百分點。

  ——縱向看,進入新世紀以來,居民消費率呈明顯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46.4%下降到2012年的36%,降低了10個百分點③。

  可見,與人的發展直接相關的居民消費率處于低迷狀態。因此,筆者主張,在“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的時期內,重要的任務是在“需求管理-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中拉高居民消費率,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中第一位的問題。

  鑒于此,筆者首先鎖定需求結構,并且瞄準提高“居民消費率”這一關鍵指標,經綜合分析提出,2020年總消費率(包括政府消費率,也稱“最終消費率”)應在56%左右,其中居民消費率至少應在43%以上。從2014的37.7%(調整后的最新數據)到43%,大體一年提高一個百分點。

  目前有學者主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需求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與需求相關的收入分配改革)同樣不可忽視。

  筆者曾提出“需求管理-供給管理相結合的新方略”[1](P5),今天依然主張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側結合,稱為“供需發力,兩側齊飛”④。

 ?。ǘ┕┙o結構(產業結構):瞄準與人直接相關的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與需求側釋放新需求相對應,在供給側要創造新供給,尤其是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供給結構(產業結構)轉型,應瞄準與人直接相關的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服務業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現代化的標志之一。2012年美國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8.6%,德國和日本也接近70%,中等偏上國家的平均數在60%以上,全世界服務業平均水平為70.2%。2014年中國服務業的比重為48.1%,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22個百分點;特別是服務業就業指標,2013年第三產業就業占比僅為38.5%,而美國2010年是81.2%,雖有階段不同的客觀因素,但可見中國服務業落后之一斑。

  未來服務業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產業。2015年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超過50%。從“十三五”規劃期開始,中國將成為服務經濟為主體的國家。據估算,“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消費總規模有可能從2014年的30.7萬億元擴張到2020年的45萬億~50萬億元。保守估計,“十三五”期間服務業占比每年約提升1個百分點,到2020年服務業占比將達到55%以上,從而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這將是中國經濟結構歷史性的變遷。傳統政治經濟學把“工業為主導”闡述為一條“規律”,從一個階段來看是可以的,從新階段看則是不可以的。近來,在討論政治經濟學創新時,仍有人把“工業為主導”闡述為政治經濟學的一條“規律”,這值得商榷。

  如何實現到2020年服務業占比達到55%以上的目標,從而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按照“人本型結構論”的觀點,下一段服務業發展要堅持“雙線推進”:一條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條是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根據“補短板”的要求,尤其要加快發展以金融、物流、研發、設計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2015年筆者深入產業調查,發現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相當滯后,其占GDP的比重只有15%左右(德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45%~50%)。不過,令人欣喜的是,最近有些工業企業已經將物流、研發、設計等剝離出來,有的提出要把企業打造成“裝備服務商”。新興產業與高技術服務業融合發展,要特別關注工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1] (P155-156)。在“十三五”期間,爭取把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從15%提高到30%~40%。至于生活型服務業,筆者更看好“大健康產業”等。總之,通過加快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協同并進,可以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