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村高價彩禮、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亮點、移動互聯網的內容創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憲法宣誓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魏策策:畸形的高價彩禮,不能放之任之】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魏策策認為,農村高價彩禮的原因也有多種,有的是因為女方家境尋常,家里又有男孩需要彩禮才能成婚,就以高價彩禮嫁出女兒填補娶媳婦的大窟窿。一種是女方想找更好的,對當事男方不甚滿意,索要高價彩禮是斂財彌補心理。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地區無奈的現實:找媳婦越來越難。有些剩男找對象已無標準可言,女方條件再差也挑肥揀瘦,導致女方向競爭者漫天要價,男方為了壓住競爭者不斷加碼競拍彩禮,甚至有女青年反復騙婚以掠取彩禮,村民談起來都有些恐慌。
對于一些地區畸形的高價彩禮,也不能放之任之,要尋求破解之道。首先,是政府適時出臺符合婚姻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已經落地的全面二孩政策和城鄉均衡發展政策,相信不僅會有益于人口結構的調整,也有助于平等自由的婚姻觀念培植。再者,社會應在扼制高價彩禮上發出聲音。具體來說,“人的建設”還是核心。一要讓老人有獨立的底氣,這就需要國家在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上下大力氣。二要著力培養社會正氣,因為不斷加碼的高彩禮對個體農民造成的經濟問題固然嚴重,而對農村道德風氣的沖擊尤需警惕。三要借助法律調控,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對過高彩禮的婚姻釀成的悲劇要有預防意識,并以法律來規范農村婚介市場。要提倡開辦婚姻講堂,運用媒體宣傳等多種渠道,宣傳現代婚姻觀,加大蕩滌陋習的力度,在敦風化俗上多想辦法,持之以恒。克服和扼制高價彩禮的現象也切忌簡單粗暴。在這個問題上,政府和民間,政策和輿論,法律和引導,要互相補充,齊頭并舉。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尚希: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亮點——合作而不合并】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表示,2015年12月25日,中辦、國辦印發《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本次改革的重點和亮點體現在,一方面,明確提出國稅、地稅基于兩級治理的“分工”模式,發揮兩個積極性,國地稅不合并,給稅務人員吃了定心丸;另一方面,給出了“合作”、“協同”的解決之道,國地稅在日常征管活動中應減少內耗、保持協同,形成合力。如同兩個人跳國標舞,只有形成默契,才能從整體上增強稅收征管能力。
我國稅收制度基礎設施長期缺失,其中突出表現在納稅服務理念上,造成征稅人與納稅人關系演變為“貓鼠”關系,稅收風險不斷加大。改革的落腳點在于服務,就此而言,《方案》極具針對性,從最大限度規范納稅人、最大限度便利納稅人兩個方面,推出了涉及“簡政放權”、“便民辦稅”等在內的系列“組合拳”,共計27項創新服務舉措。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羅振宇:回到工匠狀態,在更細的社會分工中找到自己位置】
互聯網社群“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表示,經常有人問我:羅輯思維怎么運營社群?要是通過召集一幫人然后把東西賣給他們,這是“殺熟”,不是社群。社群是好商業的結果而非原因,世界上最好的社群從不需要運營,做好產品才是我的本職。羅輯思維有一個會員系統,但我們從不組織會員活動。我們的態度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我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賣貨的公司。如果將來羅輯思維崩塌了,那肯定是我們的貨不夠好、服務很差導致的結果,而不是因為社群。
不要被廣告生意所馴化。必須回到一個工匠的狀態,找到自己在越來越細的社會分工中的位置。在未來精細化的社會分工中有一個領域,現在有太少的公司在這個領域競爭,這個領域就是知識服務。把周邊的信息以更符合用戶時間安排的方式傳遞給他們,這是一個全新打開的社會分工,這是未來的手藝活。
摘編自《解放日報》
【賈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以改革攻堅克難來解放生產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賈康認為,從供給側相關因素看,主要涉及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和制度這五項。各國經驗都表明,前三項在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的過程中,比較容易表現出它的支撐力和對發展的貢獻,但其后卻要轉向衰竭。中國就是這樣:勞動力優勢支持我們一路走來成為“世界工廠”,土地和資源開發中經歷“無價”變“有價”、“低價”變“高價”,表現出生機勃勃的超常規發展,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民間資本積累十分雄厚。然而,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這幾年,新的問題卻是民工荒、用工貴、招工難、整地拆遷、補償成本抬高。為引領新常態,我們必須更多依靠后兩大要素的潛力釋放。科技和制度改革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對沖下行因素、打造發展“升級版”的最主要的正能量來源。因此,亟須在改革中解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包括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勞動力供給,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金融改革,使間接、直接融資產品多樣化,服務實體經濟升級換代,實施教育、科技改革,以科學研究的規律釋放科研創新的潛力,減輕企業綜合成本,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依靠優勝劣汰、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等等。
摘編自《河南日報》
【遲福林: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重點】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撰文表示,從國際經驗看,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傳統工業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基本規律,是一個國家由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趨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把握了工業化及全球貨物貿易快速增長的大趨勢,主動推進工業領域的市場開放,快速發展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在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也是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這就需要盡快打破服務業存在的不合理壟斷,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服務市場價格,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服務業準入便利化改革,使社會資本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體;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到2020年,預計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將由2014年的12.3%提高到20%左右,從而使我國在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程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周錦尉:認識和珍視向憲法宣誓的政治意義】
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委員周錦尉撰文指出,向憲法宣誓意義簡言之,首先是對憲法的維護與尊重。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受人民的委托任職,必須帶頭維護憲法,遵守憲法,從為國家工作的那一天開始,就應該通過宣誓的方式進行承諾,這不僅是做給別人看,更是做給自己看。其次,利于加強自律。向憲法宣誓,是一種鄭重的自我承諾,日后會時時激勵自 己的責任心。市人大精心組織、安排、實施這個宣誓,場面嚴肅、莊重、動人。
深一層來說,向憲法宣誓,意味著:一是做人辦事的最大規矩,就是憲法確定的準繩。二是將憲法、法律作為做人干事的“籠子”,管住那“任性的權欲”。三是將憲法精神、憲法原則貫穿到方方面面,尤其是經濟生活。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