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經濟遠景、制度性話語權、政府禁辦酒席、智庫排名、程序正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雍君:看好中國經濟遠景的四個理由】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中央財經大學政府預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指出,當下的中國經濟進入了前所未的巨大希望和艱難挑戰并存的新時期。許多人高看多看了大風險,低看漏看了大機遇,悲觀主義和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因而大行其道。推動遠景向好的大力量、大機遇至少有四個:1.規模優勢。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潛在的市場規模能夠與中國相提并論。足夠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才能持續支撐龐大多元的產業結構及其演化。任何一個產業和企業,只要抓住了國內市場,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小國永遠做不到這一點。2.第四次產業革命。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與前三次產業革命提供的歷史性機遇都擦肩而過,但這次完全不同。3.中產階級。低估中產階段的重要性將犯下大錯,這種重要不只是反映在經濟實力和消費能力上,也反映在推動政治體制創新的意義上,這反過來將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4.親商主導型治理模式。就做大經濟蛋糕而言,這個模式很有吸引力。中國需要在親商-親民型治理模式之間適當平衡,這也是當務之急。這種平衡可以在不犧牲親商型模式的內在優勢下達成。
摘編自光明網
【高奇琦:提高我國制度性話語權的作用與途徑】
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高奇琦表示,制度性話語權是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有力保障。提高我國制度性話語權既可以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又可以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提供重要保障。一是有助于我國進一步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二是有助于將我國的創新潛能轉化為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動力。三是有助于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進一步改革完善。
提高我國制度性話語權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在已有的、比較成熟的國際經濟制度中進一步增加投票權和決策權。在一些正在形成的國際制度中,譬如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我國要增強設置引導議程和參與決策的能力。2.推進國際經濟制度創新,支持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譬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為金融平臺,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3.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全球義務。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需要硬實力,也需要軟實力。更多承擔國際責任和全球義務是提高制度性話語權的必要前提。加強對外援助也有助于提高制度性話語權。通過適當規模和多種形式的對外援助,我國可以向世界傳遞承擔國際責任、履行國際義務的積極信號,為人類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
【楊建順:政府禁辦酒席超越了公權力的邊界,涉嫌構成權力濫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比較行政法研究所所長楊建順撰文指出,尊重、保護和實現私權利,是公權力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在沒有相應的上位法依據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確規定復婚和再婚的“不準操辦酒席”(日前,貴州省鳳岡縣縣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聯合印發《鳳岡縣規范操辦酒席管理辦法(試行)》。該《管理辦法》第4條規定:“……復婚不準操辦酒席;雙方均為再婚的不準操辦酒席。”),這不僅在情和理的層面值得商榷,而且在法的層面亦超越了公權力的邊界,涉嫌構成權力濫用。
其一,在私人能夠實現自由和權利的情況下,公權力應當堅持消極作為、不介入的有限政府原則。其二,在私人的自由和權利受到威脅或者需要支援時,公權力便應當堅持積極作為、適時且充分介入的原則。其三,公權力的作為或者不作為、介入或者不介入,都應當立足于法治主義原理,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其四,鑒于“此前通過各種酒席名目斂財的情況太嚴重,所以要嚴格規范”,各相關部門應當為制定相關法規范而努力;在沒有相應法規范明確授權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則應當基于各自職能定位,注重發揮黨員和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采取指導、建議、激勵等方式,積極引導和促進社會風氣好轉。其五,私權的保障和實現是由私法和公法共同來完成的,完善的私法規范有助于私權的保護和實現。
摘編自《檢察日報》
【朱旭峰:對智庫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名是需要勇氣的工作】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朱旭峰表示,對智庫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名也是一項需要勇氣的工作,這是因為,它們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批評。對智庫從業者來說,評價體系永遠無法讓每家智庫都滿意。那些未能如愿上榜或排名低于自己預期的智庫總會憤憤不平,公開或不公開地指責評價體系的各種不科學不合理。而在專門研究智庫問題的專業學者眼中,無論設計者們制定了多么理想的評價程序,多么復雜的評價指標,邀集了多么廣泛多么權威的評審專家,智庫評價排名體系也永遠無法令人滿意。特別是,如果評價者希望將全球各國智庫用一個排名體系“一網打盡”時,智庫排名和現實之間的先天矛盾更是無法調和。正如德國漢堡大學政治科學教授帕瑞克?克勒納撰文指出,目前的智庫評價排名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尤其普遍的是智庫概念界定含糊不清和評價排名方法論缺陷等問題。
摘編自《光明日報》
【葉林覺:構建程序正義的本質】
葉林覺認為,實現最低限度的程序正義主要有以下幾項要求:第一,程序參與性。公民應當有不同程度進行自主性自決的權利,如果一個人在對自己的利益有著有利或者不利影響的裁判或者決定制作過程中不能向那些有權作出裁決的人或者機構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不能與其他利益攸關者開展有意義的交涉,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公正感,反之,其不滿則易被程序正義所吸納。第二,程序公平性。程序應當平等地對待當事人,否則,未受偏袒的一方當事人無論是勝訴還是敗訴都會認為法院所作出的判決是不公正的,其內心都難以接受這一判決。第三,程序理性,即裁判者的判斷和結論應以確定可靠和明確的認識為基礎,其制作裁判的程序必須符合理性的要求。理由是“一般來說,理性的程序能夠以非理性的程序所不能的方式保證我們更易了解程序的運作情況并理解結果產生的過程和原因”。第四,程序自治性。自治性強調的是裁判者就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所作的裁判結論必須要從法庭審判過程中產生,即刑事審判程序對于裁判結論的形成應當具有唯一的決定作用。
摘編自《法制日報》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準確把握開放發展的豐富內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開放發展”新理念,進一步明確了開放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這是黨對未來五年開放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視野,深刻認識新形勢下開放發展的豐富內涵,重點把握好6個著眼點。開放發展要著眼于發揮優勢、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開放發展要著眼于主動認識并引領國際投資和產業布局的新趨勢。開放發展要著眼于促進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制度安排。開放發展要著眼于融合統籌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開放發展要著眼于互利共贏打造命運共同體。開放發展要著眼于推動形成平等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
摘編自《求是》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