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04日">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制造強國、貢獻制度模式、國學研究的薄弱點、供給側改革、經濟新增長力量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偉: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指出,盡管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體來看,我們至少有以下幾大優勢:一是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二是勞動者的素質不斷提高。三是中國有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四是中國在拓展新興市場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優勢。五是制造業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
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不僅是時代賦予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更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戰略抉擇。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必須進行重大戰略和政策安排:第一,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第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企業和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第三,為制造業發展與轉型創造法治、誠信、公平的競爭環境。
摘編自《經濟日報》
【徐顯明:能夠貢獻制度模式的國家才是強國】
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徐顯明撰文指出,從歷史上看,世界強國都對人類作出過制度上的貢獻。當一個國家的制度成果能夠為其他國家所借鑒、所模仿的時候,人們就會認可這個國家是世界強國。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政治上我國的地位日益受到尊重,軍事上我國的實力越來越強,接下來就要看文化和制度。文化上我們能不能對世界尤其是年輕人產生吸引力,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為其他民族所向往?制度上我們能不能創造獨特的文明方式,貢獻出為其他國家所借鑒、學習、模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模式?當這兩項做到的時候,我國就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是先進制度的開創者、領導者。現在之所以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因為我國有輝煌的過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朝代是唐代。讓我們非常自豪的中華法系從唐代開始逐漸成熟定型。無論談論世界五大法系、八大法系,還是十六大法系、三十二大法系,中華法系都是其中之一。中國的唐律曾影響東南亞各國,在這一帶形成一些相似的法律傳統。歷史上,中華民族在制度上曾經是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楷模,曾經為其他國家所向往、所模仿。到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國的GDP占世界1/3。即使到甲午海戰的時候,中國的GDP總量還遠遠超過日本。但是,為什么北洋水師敗給了日本聯合艦隊?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是制度上決出了高下,當時的中國是用“發霉”的制度對抗日本近代化后正在勃興的制度。由此說制度決定國家命運并不過分。腐敗的制度亡國亡族,先進的制度才能強國興邦。正所謂法治弱則國弱,法治強則國強。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伯山:國學研究的兩個薄弱點】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劉伯山認為,對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確實還存在重新認識的問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還存在諸多具有補課性質的再研究空間。至少以下兩個方面就該予以重視:第一、重視對“群眾”的研究。縱觀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既有研究,卻多是對仕宦文化、精英文化的研究,很少觸及下層民眾,較少問及平民布衣。反映中國農村基層社會與文化的資料甚少,且多有選擇和文飾,由之直接導致了人們在利用這些歷史文獻資料進行各項研究時,淡落了“人民群眾”,對民眾的生產、生活、社會交往、精神意識、文化習俗等的實態缺乏全面、具體的把握。這是我們在研究上的一大缺憾,應該予以彌補。第二、重視對實踐的研究。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關于重視“行”的論述,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卻還是過多地注重了關于“知”的言論而或缺了“行”的實踐。研究中國倫理不僅要研究中國倫理的要求,更要研究中國倫理的實踐,而后者恰是我們欠缺的。
摘編自《光明日報》
上一篇:政府禁辦酒席涉嫌構成權力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