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重要抉擇
概括上述四個方面的嚴峻挑戰,最為深層的問題,其實還在于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社會環境深刻變化引起的社會利益格局及社會主體價值取向的深刻變化,這也相應地決定了當下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首先應以合理調整社會利益關系為切入點而展開。
(一)合理調整利益機制,著力遏制社會發展不公,有效增強社會公眾認同的信任和信心
1.著力解決利益固化藩籬,建設公平合理的社會利益格局。利益固化本質上是指社會利益格局出現某種靜止不變的狀態或趨勢,強勢者恒強,并且阻礙利益格局改革。⑦我國現實中利益固化的特征已經在多方面顯現,嚴重影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民。著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建設公平合理的社會利益格局,一是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有效提升一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切實改變一直存在的勞動者弱勢、勞動要素弱勢的不正常現象。二是必須有效控制管理人員薪酬所得,堅持報酬與貢獻相當。“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⑧實行企業化經營的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的待遇標準也必須在具有法律意義的工資分配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三是必須堅持“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并行,通過設立或健全相應財產稅種,有效調節巨額財富差距導致的巨大貧富差距。四是必須著力改革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的利益分配,根除利益固化的滋生基礎。
2.著力改善民生,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活質量與水平。其一,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一致,適應人民群眾追求富裕生活的新期待,盡力創造條件增加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以及勞動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其二,著力解決民生領域建設薄弱的現狀,如教育領域要突出解決學前教育機構嚴重缺乏、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教育亂收費等問題;就業領域要著力解決擴大就業、創業及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社會保障領域,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社會保障基金監管、“廉租房”、“限購房”建設等問題。其三,加強社會建設,不僅要著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而且面對由于社會競爭加劇、人際關系淡化、生態狀態惡化等導致的類似拖延癥、囤積癥、選擇障礙癥、親密關系恐懼癥等“眾癥時代”的警告,⑨特別注意改進公共政策,加強社會治理,為廣大公眾提供放松情緒、愉悅心情的寬松環境。其四,著力加強困難地區民生建設,關鍵是要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建設城鄉勞動者的平等就業制度,穩步提升城鄉“低保”居民的收入水平。
3.著力遏制權力腐敗,確保社會利益分配公平公正。在現階段,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最大意見,就在于權力腐敗導致相當數量的社會財富被少數人攫取,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公。與此相應,有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必須著力遏制權力腐敗,切實保證黨和政府及其公職人員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對此,從根本上說就是必須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將籠子的鑰匙置于公眾手中,嚴格社會監督,切實創造使人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體制上則需要實實在在地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澄清認識誤區,營造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環境和氛圍
馬克思主義是戰斗的科學,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在與各種錯誤思潮的不懈斗爭中發展壯大。在現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必須著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澄清種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造成的嚴重認識混亂。一方面要立足當代世界的新發展、新變化、新問題,積極主動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給出新的解釋和說明,同時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體系、研究方法、思維視角等做出新的創造性發展,進一步增強馬克思主義在現時代的說服力和吸引力,有效凝聚新時代的公眾心理;另一方面要深入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與教訓,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大眾化,生動凸顯馬克思主義一切為了社會大眾的根本價值追求,同時對市場經濟負效應所導致的極端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等進行持續地揭露和批判,著力澄清種種價值認識混亂和誤區,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革除一切形式的錯誤羈絆。
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營造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環境氛圍,關鍵是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摒棄一切形式的教條主義干擾。當下尤其應當著重摒棄者有四:(1)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表現為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舉措、新實踐、新思想、新理論看不慣,動不動就照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論斷、個別觀點評頭論足,橫加指責。(2)對西方學術理論的教條主義。表現為唯“洋”是從,習慣于將西方一些學術理論,甚至是不成熟理論粉飾包裝成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對社會發展和人們思想產生嚴重誤導。(3)對過去經驗的教條主義。表現為不正視現實,不重視理論學習,習慣于按過去經驗說話辦事,嚴重脫離實際,還自以為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4)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教條主義。表現為借口弘揚傳統文化,不加分析地為傳統儒學觀點披上馬克思主義外衣,試圖使儒學成為當今社會的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在繼承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也汲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但是汲取、接受絕不等于全盤照搬。歷史實踐反復證明教條主義有百害而無一益,當下則對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有百害而無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