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社會科學概念不具備本體性,那么從這概念延伸出來的分類體系也就不具有本體意義。我的一個同事,絕頂聰明。在其成名作中,他把人的認同感(identity)分成了五類,并自認為這是一個重要貢獻,但在作品發表之后卻很少有人用他的分類體系。他不明白為什么,一度很沮喪。其實,對于認同感的分類辦法可以有許多,而每一種都只是研究者為了理解或者解釋他的案例而特制的分類系統。一個學者當然希望他所提出的分類有本體性和唯一性,就像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但是社會科學的特點卻限定了,他所提出的分類體系往往只有具體問題意識下的意義,或者說是一個為具體問題而提出的特制(ad-hoc)的分類體系。
第八,多元范式下的范式交替時社會科學的發展形態
庫恩認為,范式轉換(paradigm shift)是科學突破性發展的核心。[12] 這一論點在自然科學基本適用。自然科學中,新范式一旦建立,舊的范式與相應理論或者失去價值(例如,一旦知道了光的波粒兩相性,“以太”理論就永遠過時了),或者其價值將被清楚地鎖定在一定范圍內(例如,相對論的出現鎖定了牛頓力學的應用范圍)。這是個不可逆的過程。
但社會科學范式的背后不僅僅是一些客觀事實,而且是具有不同意識形態的人看問題的方法,并且每一看法都是誤區和事實的混合,非常復雜。因此,一旦一種觀念在社會上或者在學術圈盛行時,它都會引發兩個導致事物走向反面的機制。(1)在社會上,一種觀念一旦在社會上取得優勢,無論是真誠信徒還是機會主義分子都會不遺余力地把這一觀念在思想和實踐層面做大。其結果就是不斷顯露和放大這一觀念的誤區,所帶來的負面(甚至是災害性的)后果反到“證明”了其它觀念的“正確”。(2)在學術圈內,某一觀念一旦占領了學術市場,無論是它的真誠信徒還是跟風者都會不遺余力地把圍繞這一觀念的研究做到極致。學術與經驗事實的關系越來越不切合,從而為其它觀念和理論的興起鋪平了道路。最可悲卻幾乎不可避免的情景是,主流社會觀念和主流學術觀念合流,學術降為權力的附庸和幫兇。在歷史上,這種情景帶來的總是災難——古今中外,無不如此。但是,由于以上兩個機制的約束,人類幾乎不可能從中真正吸取教訓。
以上兩個由人的特性而衍生的機制決定了社會科學的發展路徑是多元范式下主流范式的交替(paradigm alternation),而不是范式轉移。記得前蘇聯陣營在上世紀90年代垮臺時,許多人跟我說馬克思主義左派理論是回不來了。我當時的回答是:“等著吧,它會回來得比你想象的快”。自由主義犯自由主義的錯誤,左派犯左派的錯誤,法西斯犯法西斯的錯誤,科學主義者犯科學主義者的錯誤,原教旨主義犯原教旨主義的錯誤。一個觀念一旦變得強大并成為從國家到社會的實踐,后繼者就會放大該觀念的誤區,再后繼者就會排斥這一觀念并把另一種觀念推向高峰。
學術圈內也是如此:從功能主義理論倒臺到新功能主義理論的出現;從文化理論在60年代前的盛行到70年代后的垮臺,到90年代后的再度興起;從70年代前各種情感理論的盛行到此后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再到最近十幾年來情感理論的回潮。你方唱罷我登場,其發展軌跡無不遵循著范式交替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