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平臺上,與時俱進地闡明科學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對中國傳統文化采取了與時俱進的方針。習近平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對中國傳統文化既繼承毛澤東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所制定的方針,同時又明確了與時代進步相協調、與世界發展相適應的新要求。
就繼承而言,習近平仍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他多次指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因勢利導,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他在解釋“古為今用”時說:這就是以古鑒今,對于“古”,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對于外國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在相互學習借鑒中,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審慎的鑒別和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這些思想無疑是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關于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原則的科學堅持。
就與時俱進和與世俱進而言,習近平更加強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人類先進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和吸納中發展。他說: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我們從來認為,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從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基因和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任務。同時,他還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習近平強調,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一原則將會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清晰闡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高度評價了儒家學說和儒家思想
基于上述基本原則,習近平以我們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身份,清晰闡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高度評價了儒家學說和儒家思想。他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習近平還指出,在綿延2000多年之久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的發展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雖然儒家思想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但始終和其他學說處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都是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據此,習近平高度評價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貢獻,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黨的90多年歷史上,黨的最高領導人對孔子學說和儒家思想作出這樣高度的評價,尚屬首次。這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直面歷史的博大胸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