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5日">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歷史、鄉“愁”、“降成本”與全面深化改革、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文學經典教育、農業的供給方與需求方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先達:歷史是鏡子,不是尺子】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先達指出,歷史是鏡子,可供借鑒。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可以成為鏡子,但不是尺子,不是衡量現實的標準。以古量今,往往會陷入以古非今、今不如昔的泥潭,成為“九斤老太太式”的人物。歷史的發展總體趨勢是進步的,雖然不是直線,包含曲折,但總體來說,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是與文明的發展相伴相隨的。今之所是,昔之所非;昔之所非,今之所是。以歷史為鏡子,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以歷史為尺子,我們會失掉很多東西。
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而不是現實問題的答案。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包括儒家的學說。我自己也喜歡讀點孔孟老莊、唐詩宋詞。我的體會是,傳統文化提供的是思想和智慧,不是為后人預備的現成答案。我們不可能從《論語》中直接找到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回答。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只是講封建社會中如何為君、為臣以及如何做人的道德標準,而不是治國方針。只有當代人才能解決當代人的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當代的問題,而不是古代的問題,不是古人他們時代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時代的問題。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中,必須直面這些問題。
摘編自《北京日報》
【畢文俊:把鄉“愁”變成建設故鄉的行動】畢文俊撰文指出,今天的中國農村正在經歷著歷史上最大的變遷。時代的洪流過處,有物是人非的懷舊,有日新月異的欣喜,只是“距離產生美”,前者更容易勾起人們的鄉愁,所以才在人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每個人的故鄉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但總體而言,故鄉的變化,更多的是向著文明、現代邁進。不可否認,在全國許多地方,農村空心化、貧困的代際傳遞等問題客觀存在。但從我家鄉這些年來的變化看,由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到文化重建、人心重塑,鄉土確有著其自我發展和修復的文化基因。只要在政府的規劃和帶動下,更多地將這種“自發”變為“自覺”,把鄉“愁”變成建設故鄉的行動,相信未來,“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將是“朋友圈”里的主流敘事。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江生:“降成本”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陳江生撰文指出,在新常態下,我們要實現國家經濟發展新的飛躍,同樣必須謀求降低社會經濟運行成本。實現這一目標的辦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整個社會運行的、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下降。第一是推進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下降。第二是通過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降低電力價格、降低物流成本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無疑,中國經濟的第三次飛躍正在眼前,與之相匹配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一系列“降成本”的辦法、規則、制度正在形成。中國企業、中國實體經濟、中國經濟的更強大競爭力正在形成。
摘編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