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型社會保障體系、治國理政思路、互聯網全球治理、兒童福利法、企業競爭力、養老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功成:做好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指出,由于傳統的體制性障礙猶存、漸進改革的歷史局限、利益失衡格局的形成以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社會生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客觀上存在著目標缺失、制度分割、權益不公、效率偏低的缺陷。因此,深化社保改革必須牢固樹立統籌、協同觀,應當盡快開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特別是超越單項制度之上、超越部門之上、超越一屆政府之上的宏觀規劃。
1.在宏觀層面,應當將社會保障總體設計納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總體設計中,科學定位社會保障體系及其功能;2.在中觀層面,應當解決不同社會保障類別或主要項目的結構、功能定位與資源配置方式,以及與相關制度安排的關系;3.在微觀層面,應當細化具體保障項目的頂層設計,重點是優化制度結構,合理分配責任,保證制度公正、有效且可持續。
摘編自光明網
【韓慶祥:把自身硬作為治國理政思路的突破口】
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韓慶祥指出,今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打的“鐵”比較堅硬。從總體上講,主要有三塊堅硬的“鐵”:一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積累起來各種矛盾、問題和難題,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體制機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籬;二是我國相對發展起來以后進入“表達訴求、矛盾多發、攻堅克難”這一新的歷史時期,遭遇更多新的難題;三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既成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對我國的圍堵打壓日趨激烈。這意味著新一屆中央是在踏著“尖刀”前進,是在攀登一座沒有探測過的險峻“高山”。就是說,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臨的困難、挑戰、風險是非常嚴峻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是打“鐵”的主體。
我們共產黨人所打得“鐵”相當堅硬,那么,作為打“鐵”的主體即中國共產黨人自身必須硬。由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干部隊伍總體上是在積極干事業的。然而,正如胡錦濤同志當年所說的,我們一些共產黨人自身還不是很硬,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種危險”。這“四種危險”是如何發生的?1978年之初,我們強調“放開”,之后又進一步強調“放活”(這時,一定程度上開始出現了淡化“原則”的現象),接下來出現了“放松”(如放松世界觀、人生觀改造),再進一步升級,就出現了“放任”(如有權就任性,有錢就任性,有嘴就任性),由此進一步升級演變,就出現了“放縱”,最后走向了“放蕩”或“放肆”(如“周永康現象”),做人做事用權毫無底線,踐踏一切黨紀法規,進而出現了“四種危險。”由此,當務之急且最為關鍵的,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和短板,圍繞破解“四種危險”提出目標、精準發力,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我們黨自身真正硬起來。治國先治權,治權先治吏,治吏先治權,治權必從嚴。
摘編自光明網
【支振鋒: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核心和靈魂是尊重網絡主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指出,在國際社會,不合理的國際互聯網治理現狀使得各國網絡主權得不到充分尊重,各國之間不能平等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應堅持國際互聯網治理四項原則,其核心和靈魂是尊重網絡主權。“振裘持領,領正則毛理。”主權獨立是《聯合國憲章》及一系列重要國際法所確立的基本準則,是國與國和平共處的重要國際法治保障。同樣,在國際互聯網治理變革中,只有尊重各個國家的網絡主權,才能有效解決互聯網給全球帶來的問題和挑戰,國際社會才能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加強對話與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前提和立足點是尊重各國網絡主權。
尊重國家網絡主權具有多方面實際內容。首要的是尊重各國在自己網絡主權范圍內選擇互聯網發展道路、管理模式和公共政策的權利。同時,在國際網絡空間治理上,應堅持多邊參與,由大家商量著辦,發揮政府、國際組織、互聯網企業、技術社群、民間機構、公民個人等各個主體的作用,不搞單邊主義,不搞一方主導或由幾方湊在一起說了算。中國所提出的國際互聯網治理四項原則,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與支持,成為推動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促進網絡公平正義的重要指導原則,是中國在互聯網全球治理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武俊:應盡快制定一部“兒童福利法”】
司法部《中國司法》雜志總編輯、研究員劉武俊指出,近年來留守兒童非正常死亡的慘劇屢有發生,意外傷害、自殺、被性侵、誤入歧途等等負面事件,常常發生在留守兒童群體。據統計,中國每年有近5萬名兒童死于意外傷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2014年一份調查數據顯示,49.2%的留守兒童在過去一年中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意外傷害。留守兒童之殤再次敲響困境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福利保障的警鐘。中國億萬兒童尤其是六千多萬農村留守兒童,亟待相關政策乃至法律法規撐起一片藍天。
保護兒童權益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是《兒童權利公約》締約國,卻至今沒有專門的兒童福利法,兒童救助保護體系極不完善。目前,有關兒童福利、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散見于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收養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以及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中,缺乏一部系統的專門的兒童福利法。近年來,侵害兒童權益事件時有發生,但因兒童福利基本制度缺失,導致部分受侵害兒童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維護。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制定一部“兒童福利法”,為建立普惠制的兒童福利制度撐開法律的保護傘。近年來民間完善兒童福利保護的立法呼聲越來越高。全國政協委員韓紅曾提交《關于制定的提案》,呼吁盡快制定“兒童福利法”。
摘編自《文匯報》
【范黎波:企業競爭力是評判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主導標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范黎波、史潔慧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新常態階段后,一定會遭遇戰略瓶頸。從對手的視角看,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戰略定位不僅僅是一個“局”、一對矛盾,更是一種生態。中國要持更大的“大局觀”,就是既要解決矛盾,也要保護生態。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中國在過去的30年中積極探索,使得“中國故事”能夠寫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但這不是前行的“資本”,而是前行的資格和自信。我們的定位仍應是學習者和參與者,不能認為自己已經站在了舞臺的中央,已經是一個領導者。政府要把“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推到舞臺中央,要圍繞企業發展和品牌建設來參與和重構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是評判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的主導標準和主導邏輯。縱觀過去幾十年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歷程,政府和企業需要走出兩個誤區:一是自主創新誤區。自主創新的本意很好,但是有些人把自主創新變成了自己創新,把開門創新變成了關門創新,把創新變成僅僅是實驗室發明,而不是進入市場。自主創新不是實驗室發明,而是一個商業概念,能不能在市場上推廣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實驗室搞出來的東西離創新還有很大的距離。二是自主品牌誤區。一個企業創造自主品牌有多種途徑,有的是自己獨創,叫自創品牌;也有的去收購,像吉利收購沃爾沃,是收購品牌。但我們在宣傳中,把自主品牌的道路局限在自創品牌,而不鼓勵那種跨國收購,不鼓勵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成長。另外,不少人把“中國企業的自主品牌”變成了“中國自主品牌”,去掉了企業的概念,這樣的一些錯誤都是偏離了全球價值鏈發展方向的。中國企業要實現國際化成長,提升競爭力,就一定要融入或者嵌入全球產業分工所形成的全球價值鏈當中去。沒有這個過程,企業的競爭力就不可能有提升,也不可能參與到全球產業分工之中。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婷:政府與市場合作治理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王婷指出,今天,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兩大深層次問題迅速表面化:“其一,如何盡快打破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身份分割的不公平格局、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目標不被部門利益或既得利益集團的考慮所替代,以提升社保體系的公平性;其二,如何通過運行機制的改善和運行效率的提高,促進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都涉及重新界定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養老保險責任,即按照公平可持續的價值目標和發揮市場在養老保險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養老保險責任。
養老保險的社會性特征決定了其建立和實施的主體是政府,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其首要作用就是制定制度框架,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保證體系運行的規則性和秩序性。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未來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的頂層設計和協調,在制度框架的層面上保證實現社會公平的同時,堅定不移地秉持市場化取向,提升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生產效率。重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區分不同層次中各級政府的責任。合理劃分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儲蓄和保險等不同功能,有效區分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在養老保障方面應承擔的責任,并對政府與市場的責任、各級政府的責任進行劃分和定位,努力構建政府引導與市場安排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的均衡發展格局。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