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19日">
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左海聰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全球經濟治理越來越重要。對于一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國來說,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未來,中國將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將繼續實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因此,中國提高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話語權還有很大空間。在這方面,除了政府積極作為,還需要各方協同努力。
進一步發揮企業的作用。企業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需求者和直接受益者,企業及行業協會也往往直接參與行業全球標準的制定;進一步發揮法律服務機構的作用。制度性話語權的提高和運用需要法律專業人士的全面參與,實現政府、企業與法律服務機構的協同配合;進一步發揮智庫的作用。政府機構和企業可以通過委托服務的方式,將一些重要的政策設計和談判議案委托給智庫去研究完成。
摘編自《人民日報》
【溫鐵軍:農業4.0需要與“互聯網+”密切結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撰文指出,農業4.0版是我們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提出的。一方面在手段上是要借助“互聯網+”,另一方面在理念上是社會化的、城鄉合作的互動的、生態化的。當然,如何讓農業體現出中央倡導的生態文明戰略,這是下一步農業3.0版和農業4.0版要考慮的問題。傳統社會、特別是亞洲這種原住民社會,農業從一萬年前開始的時候就是多樣化的原生農業;當代強調可持續發展,也應該是農業3.0與4.0構成有機結合的社會化生態農業體系。
農業4.0確實需要與“互聯網+”這個工具密切結合,使用互聯網加本地化的題材、景觀、本地化的標志、休閑旅游等。其實,更大程度是要利用互聯網內在體現的各階層公平參與,實現市民與農民都能夠廣泛參與的“社會化生態農業”,而社會化生態農業本身又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載體。也就是要進一步借助互聯網工具,實現農業的“社會化+生態化”。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張勃:傳統節日的傳播體現出全媒體化傳播的特點】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勃傳指出,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中華傳統節日在傳統社會有其特定的傳播方式,主要依靠人的空間移動、國家政令的頒布以及節日文獻(如文稿、書籍)的傳播來實現。如今,由于電子媒體、數字媒體的發展和普遍使用,綜合運用文字、影像、圖表、聲音等各種表現形式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并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多種媒體加以展示,成為普遍訴求和社會現實;同時,除了職業傳媒外,人人都可借助數字科技成為制作、復制、發布、傳播信息的媒體,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會進入了全媒體時代,而傳統節日的傳播體現出全媒體化傳播的特點。
傳統節日的全媒體傳播,不僅大大提升了傳播的速度與廣度,而且大大豐富了傳播內容,尤其是節日生活即個人或群體如何過節的內容,比如節日飲食、節日服飾、節日活動、節日心情感悟等。此外,它也密切了傳承與傳播的關系。傳承重點在縱向傳遞,傳播則強調橫向傳遞,二者是傳統節日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本來關聯性不強,但現在關系甚大。傳承的好壞極大地影響傳播的速度、廣度與強度,傳播的速度、廣度與強度極大地影響傳承的效果。在傳統節日重振復興的語境中,傳播傳統節日的知識、信息,不僅是了解和理解并進而熱愛傳統節日的必要途徑,為傳承所必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營造了傳承的氛圍。十分重要的是,留言、點贊、評論、發紅包、按住說話、音頻聊天、視頻聊天等交互性功能的設置,保證了身處異地的親朋好友能夠同時參與、分享節日的歡樂。也因此,全媒體時代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節日豐富生活、凝聚人心、傳承文化、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緩釋心理壓力、滿足情感需求等多種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的過節的內容和方式。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