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2日">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產品、新聞輿論工作、生態文明、創新驅動、基層治理困境、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方卿:市場化并不是造成文化產品低俗的根本原因】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方卿認為,文化市場“低俗病”有市場化的原因,但市場化并不是造成文化產品低俗的根本原因。市場是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手段,市場的逐利性有可能導致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者忽視文化發展的社會效益,導致文化產品低俗現象,但市場并非文化發展格調和品質的決定性因素。真正決定文化發展格調和品質的因素是人,包括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者、消費者、市場管理者。簡單地將文化產品低俗歸咎于市場化,忽視人的根本作用,在治理文化市場“低俗病”上就會抓不住關鍵,甚至會為一些人盲目逐利和相關部門不作為提供借口。根治文化市場“低俗病”,要從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加強對健康文化消費需求的培育、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這三個方面著手,進行綜合治理。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需要堅持黨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領導作用,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企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發展中的指導地位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創造的基本遵循。加強對健康文化消費需求的培育,需要充分發揮學校、媒體以及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教育功能,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氛圍,引導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對低俗文化的鑒別力和免疫力。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需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文化市場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管理機制,健全文化市場監管法規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努力提高文化市場管理能力和水平。這些方面都抓好了,市場化就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而不會導致文化市場“低俗病”。
摘編自《人民日報》
【唐愛軍:新聞輿論工作要有“方向感”】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唐愛軍表示, 旗幟是第一位的,方向是行動的先導,導向是成功的指南。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至關重要。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給新聞輿論戰線提出了根本要求,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要有“方向感”,它包含了四個方面的深刻內涵。一、在政治上,要有定力。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不動搖,堅持什么、反對什么、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都要符合黨的要求,在新聞輿論工作上,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二、在理論上,要有立場。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定海神針”,新聞輿論工作者才能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下,站穩政治立場、認清各種思潮、抵御各種歪理邪說,始終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三、在輿論上,要有導向。新聞輿論工作胸懷大局、把握大勢,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破除西方的輿論偏見,杜絕“西方月亮比中國的圓”等錯誤輿論導向。四、在宣傳上,要有正能量。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一“方向感”。
摘編自光明網
【王海濱:生態文明=環境改善+經濟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王海濱認為,什么是生態文明?簡而言之,它就是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的“二合一”。同時,我們顯然不能餓著肚子談環保,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包含經濟發展。“ecology(生態)”和“economy”(經濟)有共同的詞根“eco(家)”,說明它們之間有內在的必然聯系。
如果每天環境美好,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大家就不用擔心自己和親友受到污染物的毒害。如果經濟穩定發展,大家就會對未來有信心。中央的經濟、環境“兩手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越來越堅定。首先,“生態文明”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談話中出現率很高,反映出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其次,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的一些重要文件也昭示了高層對生態文明的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調程度一年勝過一年。然而,毋庸諱言,近兩年國內治理環境污染的任務更加緊迫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經濟和環境政策上,一些地方的思想和行動的不一致讓高層的戰略方針暫未很好落地。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