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理念:利弊得失參半
生活消費是消費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網購也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大學生分期消費網絡平臺的搭建,客觀上推動了消費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群體網購意愿強烈,分期消費網絡平臺的出現使得他們的消費更加省時省力,更重要的是,它解決了當代大學生實際消費能力有限與旺盛消費需求之間不相匹配的問題,通過分期付款和網絡借貸可以大大緩解大學生們的資金壓力,取得了實體店面或者傳統金融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們的契約精神和守約意識。
在這種消費模式中,互聯網平臺向大學生群體所傳遞出的消費理念已經顯著區別于過往傳統,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開始接受提前消費、借款消費、高檔消費的新理念,以滿足自身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品質需求。
從分期消費的商品和服務類別看,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結構已經發生悄然變化,正在從熱賣的電子商品向新興的飾品配飾、輕奢名品、運動戶外、旅游出行、樂器培訓、洗護美妝等商品和服務消費方向拓展延伸。
從分期消費的過程看,通常包括登錄網站、在線下單、確認訂單、上門送貨和面簽、按時還款以及分期完成幾個階段。
只需要動動手指,把身份證或學生證的相關信息在網上成功登記作為認證資料,囊中羞澀的在校大學生就能輕松體驗一把“任性購物”的消費體驗。“我的生活方式我做主”,“辦理簡單,無需信用卡”,“第二天到貨”,“支持自提”,“100%正品”,“信用改變生活,夢想觸手可及”,諸如此類的校園廣告效果顯著。當囊中羞澀不再成為大學生網購時的障礙后,分期消費的流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況,一些平臺為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和使用分期消費,開始拓展平臺的公益功能,提供相應的兼職助學機會。這樣的舉措進一步迎合了大學生的口味,解除了一部分人的顧慮,增進了其消費信心。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校大學生的經濟獨立性整體較差,攀比心理嚴重,理財意識不強,加上當前大學生消費教育工作仍顯滯后,因此分期消費難免會助長一些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行為,導致相互攀比和“面子”消費。表面上看,在短期內縮短了高、中、低三類大學生消費群體之間的消費差距,但超出能力的消費最終會出現違約行為和不良信用記錄,過度的超前消費和時髦消費無形中增加了家庭負擔,不利于中低消費群體確立正確的適度消費觀和理性消費觀。
上一篇:五大建設視域中的共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