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舒適度是決定性要素
記者:科學的城市管理和優質服務,是構成城市舒適度的重要方面。居民能否感到方便、舒心、美好,是檢驗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關鍵尺度。以此標準,目前我們的城市管理哪些方面不夠到位?
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工作,管理和服務是重點,這是對當前及今后我國城市工作的科學定位和準確把握,是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
從河南的實際看,城市化進程尚處于擴張建設階段,相對于發達地區,城市管理水平較低,首先集中體現為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差。城市管理中的部門利益導致的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現象嚴重。其次是城市管理效率差。存在嚴重的重建設不重實效現象,比如空中天橋、地下過道相應設施不配套、管理跟不上;路邊花壇種種拔拔、行道樹坑方圓不一;一些基礎設施一兩年就壞掉、重修,等等。最后是城市精細化管理不到位。建設過程中的“面子活”、“形象活”現象并不鮮見,存在華而不實,大而化之之嫌,比如一些大型的交通工程,隨處可見建設管理的“真空地帶”和“死角”,使得整個工程的質量大打折扣,這種精細化管理的滯后,直接影響城市管理的品質。
記者:城市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居民生存質量。雜亂無章,運行無序,怨聲載道也就在所難免。就建設宜居城市而言,建好是基礎,管好是關鍵。二位對城市管理有何好的建議?
王:城市管理是打造宜居城市的根本保障。打造宜居城市要依托現代網絡科技,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相結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至少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要科學認識城市發展規律。推進城市發展轉型升級,盡快實現由建設管理向運行管理轉變,由重視基礎硬件建設轉向重視提升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實施城市的綜合管理、關聯管理和協調管理,保障城市的高效有序運行。
第二,要牢固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充分認識城市管理就是為市民提供良好服務的本質屬性,重視居民的生活感受、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第三,轉變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綜合運用市場、法律、行政和社會自治等手段,通過城市管理目標量化、管理標準細化、職責分工明晰化等,對城市實施精細化管理。
第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提高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含量,推進城市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大幅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第五,加強城市管理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掌握城市管理與服務要求,又熟悉國家法規、了解國際規則、精通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城市管理隊伍。
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還在著力打造維系城市運行的“超級大腦”,夯實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信息化基礎的同時,著力推動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加強城市公共管理、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全面提升市民素質等。
上一篇: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