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省城市化建設在打造和諧宜居,推進城市健康發展方面已做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也出現了不少好的典型。但從整體來看,城市宜居性建設任重而道遠。未來,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意見》精神貫徹落實到位,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應該怎么去做?國內外是否有可供借鑒的成功范式?
王: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精神,應圍繞經濟發達、社會文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治安良好、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的發展目標,打造宜居城市。
國內宜居城市的案例是珠海。根據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2014年宜居城市競爭力前200名城市》,珠海排名第一,再度評為全國最宜居城市。珠海打造宜居城市,主要做好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三大環節,始終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珠海在建市之初,就確定了組團式的城市發展形態,推動城市發展與山、海、河、田等自然風光有機融合,塑造了符合生態城市要求的空間格局;二是在城市形象上,注重發揮城市設計的引導作用,強調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設計,力爭處處展現宜居的城市形象;三是在居民的宜居感上,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較好的調節了收入房價比,以寬敞的居住環境來增添宜居感;四是在就業創業氛圍上,以城市整體宜居性的不斷提升,吸引高端人才和優質企業加快向珠海集聚,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提速發展,讓居民能夠得到更充分的就業機會、更廣闊的創業空間。
國外宜居城市的案例是新加坡。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通過制定科學完善的規劃體系來打造宜居城市,主要在三個方面成效明顯:一是設立建屋發展局,專門解決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問題,實現“居者有其屋”;二是重視公共交通發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發展總體規劃,打造一個高效運轉的交通系統,力求出行便捷化;三是制定綠色和藍色發展規劃,確保擁有綠色和清潔的人居環境。
對河南而言,當前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堅持生態優先發展原則。從珠海和新加坡打造宜居城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要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優先作為打造宜居城市的第一戰略。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健全生態制度,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讓城市到處天朗氣清,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第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一座城市能否讓更多人處于“樂業”狀態,決定了這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機與活力。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要以產業為基、就業為本。打造宜居城市,要加快構建綠色化的城市產業體系,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收入。特別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按照共享發展的理念,還要努力給全體居民提供更公平的競爭機會、更廣闊的創業空間、更濃厚的創新氛圍,讓大多數人能在城市中找到自我價值。
第三,提高生活舒適便捷程度。打造宜居城市,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同時,還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在每個社區都打造形成一個公共開敞空間,構建和諧鄰里關系。
記者:舒適便捷是宜居的一大要素。目前大中城市的交通擁堵是普遍現象,為市民普遍詬病,這些問題目前有沒有好的緩解辦法?
王:構建發達便捷的公共交通網絡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礎。圍繞暢通城市的發展目標,積極落實公交優先的發展戰略,加快公交汽車向清潔、舒適、方便、快捷方向發展,推進智慧交通建設。
鄭州作為省會城市,是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發展定位為現代化國際商都。建國初期至今的歷史數據顯示,鄭州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吸引外地人口大量流入,中心城區一直處于超載狀態。這就要求鄭州在制定城市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口流入因素對城市交通造成的壓力。某種意義上講,鄭州交通的發展,不是規劃引導建設,而是建設倒逼規劃。現階段,鄭州要緩解交通擁堵的壓力,就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進行謀劃。立足當前,因為城市規劃、建設已經無法調整,要以加強管理為主,以管理彌補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著眼長遠,可以從規劃層面加以解決。例如大力發展快速交通和公共交通,以城市功能的有機疏散帶動人口的有機疏散,打造多核心的組團城市,讓規劃真正發揮引領建設、管理的作用。
結語:城市是綜合而復雜的系統載體,既包括硬件建設,更包括軟件建設。一個城市的獲得感和舒適度,決非幾個標志性建筑和聳立的高樓大廈所能涵蓋。城市的風物人情、居民素養,更能直接影響和體現城市品位。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和宜居環境,硬件打造固然重要,但城市品格的培育和養成,更將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尤需政府、社會和市民的共同締造。
上一篇: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