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傳統文化、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京津冀發展、現代農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石仲泉:警惕以弘揚傳統文化的名義兜售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認為,對傳統文化一定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不能認為凡是傳統文化都是好的、優秀的。毛澤東說得非常清楚: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文化,對封建文化一定要作具體分析:一是封建時代產生的文化,既有封建主義的東西,也有人民的東西、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和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二是即使是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在封建主義發生和向上發展的時期,它的很多東西還是不錯的;三是反封建主義的文化固然比封建主義的好,但也不是全部可以不加區別地加以利用,那時流傳在民間的作品多少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影響。因此,他很強調對歷史文化既要充分利用,又要取批判態度。反觀現在的一些影視劇,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大旗下,一個時期內后宮戲充斥熒屏,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很吸引觀眾眼球。這傳播的究竟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值得研究。在1980年代以后“厚黑學”之類的糟粕,不是以傳統文化的名義在圖書市場很受歡迎嗎?一些官員變成貪腐分子,不少人就是受了其影響而墮落的。當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也不是要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而是要求堅持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
摘編自《北京日報》
【李佐軍:2016年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指出,按照2015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16年是中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攻堅之年,要將推進結構性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起來,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2016年重點推進供給側改革六項領域:第一,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非國企相比,國企更易形成產能過剩和高庫存,更易通過高負債尋求高速發展。第二,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要抓住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加快推進財稅制度改革。第三,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加快推進銀行體系改革、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等。第四,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要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提高統籌層次。第五,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在?;?、強基層的基礎上,著力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第六,加快推進涉外領域改革。要抓好“一帶一路”建設落實,發揮好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的融資支撐作用。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楊國亮:堅持走自己的路,讓“中國崩潰論”成為歷史笑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楊國亮撰文指出,新一輪“中國崩潰論”的一大特點是,不但認為中國經濟會崩潰,而且暗示中國的現行制度也將崩潰。事實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和進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中國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發展。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西方主流經濟學指導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這是造成世界經濟危機和蕭條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中國堅持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中國有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獨特優勢。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所說的那樣,“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未來中國前進的道路不會平坦,西方國家的遏制戰略會像一只禿鷲一樣時刻盤旋在我們頭上,而“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就是它的兩只翅膀。這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三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只要我們堅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正確方向埋頭苦干,就一定能夠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讓“中國崩潰論”成為歷史笑柄。
摘編自《求是》
【張軍擴:正確認識和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定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對京津冀區域的整體定位有四條:一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三是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四是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這四個定位或發展目標,既是從國家整體發展對京津冀提出的要求提出來的,也符合京津冀的發展基礎與條件,既是宏偉的目標,同時又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這四個目標定位是一個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整體,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最重要或帶有管總性質的,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這個定位,因為后面幾項,從某種意義上說,都可以理解為為實現這個總體定位需要努力的方面或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摘編自《北京日報》
【張紅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資源要素組合】農業部張紅宇指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對農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主要從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四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專業化分工分業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稟賦,集中于其最擅長、最適合的某個領域、品種或環節,開展專業化生產經營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其次,規模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一方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便于連片成方整理和利用土地,提高農業生產規模效益。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的土地經營主體聯結起來,可以超越地塊和家庭的界限,促進資本、科技、管理、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集中投入,極大地形成規模經營的溢出效應。第三,集約化經營通過各種資源要素的科學、精準、減量、高效利用,提高資源組合效率。第四,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的缺位都會形成“短板效應”。只有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努力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競爭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中美:中國的結構性改革身負重任】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中美指出,2月26—27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上海舉行,在這次G20財長行長會議上,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被寄予厚望。每一輪危機應對政策的調整,最終都是要達到四項短期目的:生產有需求支撐;高科技水平提升;帶動上游產業;就業率上升。目前內需還不能替代外需,所以外需能否擴大、升級,仍是此輪供給側改革也需同時解決的問題。盡管短期來看難免還是要動用應急救治,中國經濟的許多問題必須通過持之以恒的政策來解決。不論是需求側管理,還是供給側管理,都要謹記長期的目標是創新和升級。中國今天的問題不是關起門來能解決的,一方面要考慮短期的緊縮必然對世界經濟造成影響,同時這些沖擊又會通過外部需求的緊縮作用在中國身上。所以如果供給側改革做好了,中國不僅是為世界做貢獻,也是為其所生存的全球經濟的生態系統做貢獻。
摘編自《文匯報》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