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下一代電視標準ATSC3.0將在今年正式發布,其中,一支來自上海的研發團隊提出了五項技術模塊,并被全部導入新標準。美國電視標準組織ATSC主席馬克·里徹評價說,在新標準中,上海團隊是“主要貢獻者”。業內人士表示,通過實質性介入數字電視國際標準,中國有機會在全球電視產業界得到更多話語權,在產業鏈上攀升一大步。
都說“一流企業做標準”。介入高水平的核心標準制定進程,需要極強的原始創新與產業創新能力的結合。在國內,學術界、產業界似乎總是脫節,上海的這支下一代電視研發團隊是如何彌補“產學研”斷層的?
產學研協同的另一種可能
上海的這支下一代電視團隊,實際上是以三家獨立的法人機構為主、匯聚國內各界的創新資源組成的。三家主要機構各自在創新鏈條上占有一個重要環節。
上海交通大學以張文軍教授為核心的團隊,代表著國內數字電視基礎研究的極高水準;位于浦東新區的“數字電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為國家級共性研發平臺,負責將原始創新成果搬出實驗室,推進技術的標準化、專利化;在它們之后的上海高清數字科技產業有限公司,作為產業化主體,目前是本土國家標準電視芯片的最大供貨商。
在團隊的發展歷程中,交大原創技術團隊、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清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資本紐帶關系。但是他們相互間并沒有資本意義上的實際控制關系,為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它們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始終在探索一種資本聯系之外的協作創新工作模式。
不久前,為了高效地開展科研工作,來自三個單位的管理層和核心技術專家在遵守各自法人治理結構規則的前提下,組成了一個類似“決策理事會”的機制。大家約定,建立常態化的信息溝通機制,用協同工作的方式討論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實際上,針對長周期、多環節、高水平研發活動,上海團隊的這一嘗試是一種很有新意的協同創新機制。
必須解決的三個問題
這支團隊在創新模式方面的話語權,是“真刀真槍”干出來的。他們“從零開始”,勵精圖治十幾年,走通了一個重要的國家標準———數字電視地面廣播標準從基礎研究到標準化、產品設計、應用推廣、專利運營的完整流程,國內能與上海的這支團隊相比較的單位并不多。
基于多年的經驗與思考,這支團隊認為,未來,國內研究力量如果想更順利地推進類似數字電視這樣的技術門檻高、產業化前景顯著的創新項目,必須解決好大投入、長周期研發,與研發實體可持續健康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來說就是三個問題:如何管控研發過程中的技術風險和經營風險,如何維持創新團隊的隊伍穩定,如何平衡國家需求與研發平臺商業利益之間的關系。
以數字電視國標為例,如果完全靠企業推進,除了三星這樣級別的公司,其他企業很難有實力持續跟進一個在十多年里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項目。大學雖然沒有經營壓力,但是根據大學的學科建設目標,很難要求教授們持續固守在一個特定的技術領域。因此,從分擔創新風險、承擔不同義務的角度,需要將相關研發環節分解成幾個階段,分別交給高校院所、標準化組織、企業等。
這幾種背景與使命不同的機構如何做到“親如一家”,或者說如何在戰略目標、資源配置等方面形成高度的一致性,是新時期科技創新工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這樣的創新鏈條,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資源配置要求,資本是行之有效的組織手段,但是如果只由資本紐帶來聯接,由于商業資本的逐利性,任何風險投資人都難以承受持續十幾年無法盈利的壓力。
正因為經歷了數字電視國標研發和推進的酸甜苦辣,上海這支團隊逐漸形成了在資本關系基礎上的協同創新模式。
共同的價值觀是真正的紐帶
目前,上海的這支數字電視團隊———或許可以稱為“創新共同體”,在全球技術發展的大勢面前,其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協同一致的優勢正在顯現。美國下一代數字電視標準的機會,就是該團隊“拼出來的”。
2011年,因為互聯網的沖擊,美歐兩大電視標準組織歷史上首次希望合作應對挑戰。上海的數字電視團隊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成為東道主,進而牽頭組建了全球首家統一的數字電視行業組織———相當于電視業界的“達沃斯”。
借助這樣的國際對話平臺,上海團隊展示出在技術研發、專利運營、標準制定、產業推進方面的實力,ATSC在2013年邀請他們參與美國新標準的制定。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上海團隊提出的五個技術方案模塊終于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勝出,并申請了幾十項專利。
數字電視國家工程中心總經理夏平建說,中國是全球最大電視機生產國;未來,電視領域不能再走拼價格的傳統路線,而是應該通過早期介入國際標準的制定,掌握關鍵技術與專利,提升競爭力。
團隊領軍人物、上海交通大學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張文軍教授說,實際上,不同于資本紐帶,維系這支上海團隊的,更重要的是大家在長期合作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首先做好體現全行業利益的標準研究工作,隨后再實現大團隊的集體創業夢想。下一步,他們會依靠數字電視更高的舞臺,繼續走出一條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相互支撐的道路。(首席記者 張懿)
上一篇:以供給側改革重塑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