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開放促改革方面繼續走在前列
不做盆景做苗圃
要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習近平2013年3月5日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說。
2016年初春,上海改革清單在不斷變長。
春節剛過,“證照分離”改革、公安改革、媒體改革……一連串全新的改革試點漸次推開。
追溯源頭,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2014年6月,上海成為全國首批司法改革試點省份;2014年9月,國務院選擇上海作為全國高考綜合改革兩個試點之一;2015年2月,《上海市開展進一步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工作的意見》獲中央深改組通過;2015年11月,全國群團改革在上海試點啟動……這些涵蓋了經濟體制、社會公平、城市體系、民生關切、治黨管黨等方面的改革,不僅覆蓋面極廣,重點亦十分突出。它們都是全國改革的關鍵環節,都是“一招突破、滿盤皆活”的重要落子。
“深水區”的改革,不僅是形變,更有“質變”。觀察這些改革,自貿試驗區是一扇窗口。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而開放,正是上海最大的優勢。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寄語上海自貿區: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
是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時表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
2015年3月5日,總書記再次指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披堅執銳、攻堅克難。要著眼國際高標準貿易和投資規則,使制度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上海不能栽盆景,否則就失去了‘先行先試’的意義。”在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交流自貿區改革一年后,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兆安回望道,做制度創新的“領跑者”,才是改革本意:“總書記的這個要求,上海一直沒有忘。”
這三年,商事登記改革從最開始的1.0版(注冊資本認繳)、2.0版(先照后證)到最新的3.0版(證照分離),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改革紅利;政府職能悄然轉變,負面清單制度從區內推廣到區外,成為全國的行政范本。
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從28.78平方公里擴大到120.72平方公里。此前數日,廣東、天津、福建三個新增的自貿區已掛牌,自貿區探索從“獨上高樓”,轉向了“矩陣發力”。
“不做盆景做苗圃”——上海的每一項改革,都沿襲了自貿區的追求。
張兆安曾給總書記講過兩個故事:上海自貿區的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市民們趨之若鶩,這就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自貿區發生的制度變革,革新了政府服務模式,降低了企業的商事成本,政府官員們有點壓力、企業家們很是欣喜,這是制度創新的正效益。
其他領域也是一樣。作為全國首批司改試點省市,上海確保85%以上的人力資源投放到辦案一線,由“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群團改革力破“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傾向,工青婦市級機關分別按40%、30%、30%的比例精簡編制,并將人員下撥到基層一線……
上海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不惜“動自己的奶酪”,只為群眾獲得感、只為改革“正效益”。一項有價值的改革,正是這兩者的結合體。
上一篇:“創新共同體”貫通產學研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