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蔡繼明
編者按: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快城鎮化步伐,首先爭取在2020年的名義城鎮化率達到60%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確保1億農民工及其家屬進城落戶,使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達到45%的同時,提高非戶籍城鎮人口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的程度,提升小城鎮的城市發展水平,使我國的真實城鎮化率達到55%。那么,經過30年的努力,到2050年,使真實城鎮化率至少達到75%,才能為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
中共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3年12月)提出,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則具體規劃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這意味著從2014~2020年7年中,平均每年要解決1428萬農民工及其家屬的城鎮戶口,而我國從2010年到2014年,城鎮戶籍人口年均只增加了925萬人,若除去原城鎮戶籍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長,農民工及其家屬年均市民化的數量還遠遠低于925萬。若以2015年城鎮常住人口56.1%,城鎮戶籍人口37.5%計算,從“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的2016年開始,要實現2020年城鎮戶籍人口45%的目標,每年至少也要解決2000萬農民工及其家屬的城鎮戶口。
回顧:農民工市民化程度過低及其后果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一直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并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2012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5.3%,二者相差17.3個百分點;201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6.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7.5%,相差18.6個百分點,其中2.6億被統計為非戶籍城鎮常住人口的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諸多方面,并非享有和城鎮戶籍人口同等的權利和公共服務,實際上處在半城鎮化半市民化狀態,由此造成——
2.7億農民工:其中70%為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他們雖然參與了工業化和城市建設,但卻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在城市最終找到歸宿,作為城市二等公民與城市戶籍人口形成新的城市二元人口結構;
3500萬流動兒童:他們隨父母進城,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不能與城市戶籍人口的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
5000萬留守婦女和5000萬留守老人:這些常年沒有男人在家的女人和沒有兒女在身邊照顧的老人自然會面臨諸多有悖于中華傳統倫理道德與民俗村規的問題;
6000萬留守兒童:其中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不在身邊,以至于對他們權益的侵犯和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殺)時有發生;
民工荒:由于絕大多數農民進城不能落戶,遷徙的人口不能定居,他們或者一遇到企業裁員或者剛剛過了50歲的年齡,就不得不回鄉重新務農或養老,以至于我國還在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的情況下,在諸多城市已經產生了民工荒和招工難。據統計,我國每年農民工外出的增長速度從2005年至2010年間的年均4%下降至2014年的1.3%,2015上半年僅有0.1%。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2年,中國15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繼續下降的同時,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減少了345萬人。2013年,勞動年齡人口統計范圍由15歲提升到16歲,數量依然凈減244萬人。2014年,統計范圍還是以16歲到60歲為分界線,凈減371萬;
春運潮:2004年“春運”人數為18.9億人次,隨后歷年遞增。2014年“春運”人數達歷史高峰36.2億人次,2015年“春運”全國共發送旅客28.09億人次,2016年春運全國旅客發送量達到29.1億人次。
上一篇:破解小規模農戶農業保險排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