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沈王一)6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圍繞如何“適應引領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厲以寧指出,當前強調從供給側方面發力實施結構性改革是形勢所需,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看好,一個蓬勃的創新時代正要到來。
克服困難實施供給側改革
厲以寧談到,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結構性改革可以從需求側發力,也可以從供給側發力。當前我國強調從供給側方面發力進行結構性改革,是因為形勢擺在這里。只有實施這樣的改革,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好。當然,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的兩大困難。首先,供給側發力主要通過結構性改革,調整結構要關停一些企業,會對職工就業產生影響。所以中央現在的思路是與其養虧損的企業,不如養職工,職工生活有著落,經過培訓可以重新到工作崗位。第二個困難在于補短板,補短板必須創新,也必須在結構上做一些調整。厲以寧指出,困難是有的,但我們有信心可以克服這些困難。
2016中國經濟依然穩中看好
有記者問道,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放緩,2016年經濟形勢是否會有所好轉,政府應該采取哪些措施,穩增長、調結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厲以寧表示,中國經濟正處在從工業化向后工業化轉換時期,這樣看經濟增長率下滑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當我國要逐步走向后工業化時,產值增長不會那么快。最要緊的是中國現在要結構調整,結構調整中必然有一些過剩部門需要重組。但應該看到,2016年的趨勢穩中有進、穩中看好,這是總趨勢。
同時,對于2016年的經濟政策厲以寧特別講了兩點:第一,宏觀調控政策沒有變。我國依然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但是重點不是“大搖大擺”,而主要表現為“定向調控,重在微調,重在預調”。第二,在經濟中投資和消費并沒有大幅度減少。在前天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報告中可以看出,有很多項目要投,其中包括了高速鐵路、交通設施、港灣建設、水電站、互聯網這些投資。
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
厲以寧在回答民營企業如何進一步健康發展的問題時談到,當前,民營經濟的活力正在起來。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密不可分,單靠其中的一種,中國經濟無法長足健康發展。他在談到經濟發展新動力時舉例說,在北京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里面是一些年輕人,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后、科研機關人員,也有民營企業家,他們討論什么?創意、創業、創新。厲以寧說:“這就是中國的未來。從那里看一個蓬勃的創新時代正在向我們走近或者說正要來到,所以對我們的經濟應該是有信心的”。
新聞發布會上,厲以寧還談及城鎮化建設。他指出,“新型城鎮化”是說要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今天中國正在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中國現在城市中在發居民證,讓更多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屬能融入城市社會,這是中國的一件大事。怎么樣在這個過程中做?需要把他吸引到城市,有工作、有房子住。為什么現在各地都在進行棚戶區的改造,興建廉租房、廉價房?因為這樣能讓農民進城以后安家,他的小孩可以進城上學,他的配偶也可以進城避免兩地分居,老人進城也有醫療衛生設施,所有這些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繼續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方面。這表示中國的民生的改善,中國內需的擴大,都和正在深化的改革是有關系的。
上一篇:“第一動力”該如何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