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的換擋期,既要有眼前經濟的穩定增長,又要考慮到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為精準地從經濟運行的源頭入手,將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的改革,可謂恰逢其時,必將大有作為
作者: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周漢民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就上海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提出“三個著力”,其中一個就是要求上海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克強總理所作 《政府工作報告》部署2016年八個方面重點工作,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的換擋期,既要有眼前經濟的穩定增長,又要考慮到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為精準地從經濟運行的源頭入手,將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的改革,可謂恰逢其時,必將大有作為。
改革不可能脫離現實條件和基礎。看待中國經濟的轉軌,實事求是很重要。實事就是我們走過的道路,求是就是未來改革之路。從“實事”而言,有三大數據: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
67.7萬億元人民幣,對世界的貢獻無疑是巨大而直接的;對外貿易盡管2015年出現進出口雙雙下降,但仍達到24萬億元人民幣,是世界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去年末約為3.33萬億美元,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從“求是”而言,有四大指標:一是國內生產總值要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二是人均國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即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三是7017萬貧困人口要脫貧;四是592個貧困縣要摘帽。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何以解憂,唯有改革,繼續改革,不停頓地改革,這就是今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所在。
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極大地提高生產力
經濟新常態,有四個表現非常明顯:第一,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第二,人力資源的成本高企,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比周邊國家高很多。第三,能源資源成本高企,我們對包括石油在內的許多資源依賴性較大。第四,環境影響巨大,去年巴黎氣候大會達成第一份全球氣候協定,中國作出了莊嚴承諾,任務艱巨。
由此,為極大地提高生產力,供給側改革至少要側重五個要點:一是人力資本必須受到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勞動力是生產力第一要素。二是資本的涌動在很大程度上應當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三是應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我國作為世界土地面積第三大國更應注重土地資源利用,尤其是農村的土地確權、流轉和發揮效益,應當成為供給側改革一個極為關注的要點。四是注重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也是生產力,是中國人的自豪。五是政府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改革。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是政府改革的組成部分,審批制改革只是行政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三者在邏輯上是一個從屬關系,不是等同關系。我們對政府不斷地改革、繼續改革寄予希望,就是因為政府管理創造生產力。
供給側改革與中國當下的任務就是極大地提升創新能力
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來滿足不同的需求,將追求有效需求滿足作為重要目標。如何體現? 我以為很大程度體現在創新能力上。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的發展固然重要,但絕對不能低估工業化朝氣蓬勃的力量,因為中國還在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
中國工業發展已經經歷了兩個30年,1949年到1979年中國工業從無到有,1979年到2009年中國工業從小到大,而中國要邁進工業發展新的30年,目標就是由大轉強。
有三張榜單可以說明工業創新的意義:一是財富五百強榜單,2015年大陸企業入榜就有100家,僅次于美國。在世界五百強行列中,已經有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企業隊伍。二是世界品牌五百強榜單,去年美國有239個,占據半壁江山,而中國還不到30個,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點,我們需要有效供給,思考分層消費該如何滿足。中國企業在世界五百強中浩浩蕩蕩,但中國品牌離我們國家的發展以及世界的要求仍有距離。三是世界創新企業一百強榜單,2014年我們有華為一家,2015年一個都沒有。而相比較之下,亞洲國家和地區幾乎占到一半,有47個。這三個榜單就是極大地提高創新能力的參考。中國應以創新為首,供給側改革要的就是創新,創新才能滿足日益增長、分層以及實際和未來的需求。
供給側改革要極大地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
不可否認,我國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中國家,這一模式今天讓我們警醒,這樣自覺的警醒難能可貴。
由此,要做三件事:
一是機制改革。供給側改革最需要與這樣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體制、機制和法制的改革。舉例來說,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民法典”還在草擬,這是我們很需要及時頒布和實施的。又如,中國為了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中央級和其他層級的法制改革涉及到1150部。而今天的供給側改革,同樣也是一場偉大的變革。
二是要把社會資源調動起來。我們以往強調的是政府和企業,但同樣要強調社會力量有重要的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把第三方力量的積極性充分地發揮出來。
三是需要強調國際合作。中國是世界的組成部分,中國已經高度融入世界。但另一方面,世界對中國的期望如此之高,也令我們非常關注。20國集團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剛在上海結束,拉開了今年G20系列峰會的序幕。我們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會給今年九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提供一個重要的基礎。總之,中國應當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走在世界之林,責任是明確的,就是對人類做更大的貢獻。
上一篇:一個蓬勃的創新時代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