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下一步開放,要解決什么問題

2016-03-08 10:13 來源:解放日報  我有話說
2016-03-08 10:13:26來源:解放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下一步開放,要解決什么問題

——隆國強在“中浦講壇”上的演講

  有些人覺得,我們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做出來。這沒錯,是什么都可以做出來,但是代價呢?代價是犧牲你的效率。這種放大了的自給自足的思想,和全球化這個時代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一個國家在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是向“微笑曲線”兩端的升級。從勞動密集的低附加值環節,或者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環節去升級,或者向信息和管理密集的環節去升級

  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研究員

  從全球背景來看,二十世紀最后幾十年,人類社會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在這一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就是中國崛起。按GDP算,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我們的進出口額超過美國,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體。世界銀行曾經評估,中國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少數幾個獲益較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傳統比較優勢正發生轉換,原有的優勢在減弱,新的優勢逐步涌現。在新的內、外部環境下,如何按照國家發展的需要調整開放的目標、重點和舉措,抓住內、外部的發展機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大問題。

  關起門來發展增速快不了

  開放對中國到底有什么作用?籠統地講,閉關鎖國就會落后挨打,這是鴉片戰爭以來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從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看,我覺得開放有這么幾個作用。

  一是消除外匯缺口,加速推進工業化。

  制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有兩個瓶頸,一是資金短缺,二是外匯短缺。二戰以后,拉美國家搞進口替代戰略,一開始發展勢頭非常好。但是,它們走到一定階段后走不下去了。問題出在哪?拉美國家資源很豐富,當它對外匯需求量還不大的時候,可以靠出賣資源來換取外匯。但當資源不夠后,就要去借外匯,可借了外匯是要還的,還不起怎么辦?那就會匯率貶值、本幣貶值。本幣貶值支撐不起的時候,那就是貨幣危機、外債危機,然后導致通貨膨脹、政局動蕩。中國走的是東亞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通過發展有出口創匯能力的制造業解決了外匯短缺的問題,進而解決了制約工業化發展的瓶頸。

  二是實現跨越式發展。

  發展中國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進工業化的。如果關起門來發展,意味著每一輪的技術進步、每一個臺階,都要去經歷,那增長速度快不了。回顧經濟史,你會發現,公元1500年之前,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到1%;工業革命后,先行加速的國家約為2%至3%。像中國的快速增長,意味著跨越了很多臺階,把別人100年的增長過程,壓縮在30年,這叫做壓縮式增長、跨越式發展。它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經驗以及通過對外投資等多種方式來補上短板,需要彌補技術、研發能力、人才、品牌、國際銷售渠道等不足。

  三是利用國際市場,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化分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中央為什么判斷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會逆轉?因為這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內在要求,就是分工的專業化。只有參與全球分工,才能讓一個國家把資源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部門,用有效率的生產和服務來換取其他產品。有些人覺得,我們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做出來。這沒錯,是什么都可以做出來,但是代價呢?代價是犧牲你的效率。這種放大了的自給自足的思想,和全球化這個時代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我們一定要在全球分工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開放實際上是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把資源集中到了有競爭力的行業。

  四是開放促進改革。

  在中國這個特定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過去30多年的開放有力地促進了改革。很多情況下,開放先走一步,然后倒逼改革。當前,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包括煤炭、銅、鋁、鉛、鋅、鎳、錫等的需求超過40%,天然橡膠超過30%。我們對外部資源能源的需求,實際上決定了中國經濟規模越大越要靠全球。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

  向“微笑曲線”兩端升級

  在新的全球環境下,在國內比較優勢轉換的背景下,中國該如何應對?

  要實現開放戰略目標的調整,從出口創匯轉向價值鏈提升。開放戰略是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一個子系統,需要服務于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現在,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說白了就是要轉換發展的動力。動力不是靠要素投入的增長,而是靠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發展目標是綠色增長、和諧增長,讓大家能夠更好地分享改革成果,在發展過程中可持續地解決好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

  增長的新動力主要靠創新。創新,不僅有科技創新,還有商業模式創新。在新的環境下,對外開放戰略要支撐新的發展方式,就是要提升中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的分工。全球生產價值鏈的形成,是過去二三十年一個重要的革命性變化。你看日本,它從戰后開始經濟追趕,國內出口結構經歷了從紡織、服裝、玩具,到后來的鋼鐵、化工、汽車,再到電子產品,這條產業升級的路徑非常清晰。但是,今天的情況不一樣了。世界各國的全球分工地位,不再是產業之間的差別了,而是表現為生產價值鏈上的差別。一個產品以前會從頭到尾在一個國家生產,現在不是這樣了,信息技術的進步帶來生產的模塊化、研發的國際化、銷售的全球化,帶來了全球生產價值鏈分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手機。蘋果手機在中國代工生產,但中國只分享了其中3.7%的增值。大頭讓蘋果公司拿走了,讓搞芯片的拿走了,讓搞零售的拿走了。放諸全球,我們把“微笑曲線”分成三個不同的環節:技術和資本密集環節、勞動密集環節、信息和管理密集環節。中國的出口中,30%是高新技術產品,但是很遺憾地告訴大家,這30%的高新技術產品是按海關統計目錄統計出來的。實際上,中國在高新技術產品的全球分工生產體系中,干的就是勞動密集的環節。反過來看,傳統產品中也有高附加值環節。比如賣服裝,如果做高檔面料,就是高技術、高附加值;如果做設計、做品牌,這也是高附加值。

  所以,一個國家在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是向“微笑曲線”兩端的升級。從勞動密集的低附加值環節,或者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環節去升級,或者向信息和管理密集的環節去升級。這就是我們需要重新理解的全球分工帶來的新變化,背后是信息化帶來的深刻變化。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