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乃至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國家“十三五”規劃,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抓住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發展的牛鼻子。對于河南這樣相對欠發達的經濟大省,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進入創新型省份的目標,成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關鍵之舉。
1
創新是中原崛起的核心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家重大戰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創新發展,是發展形勢所迫,是國際競爭大勢所趨,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運所系。縱向看,500年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遷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創新。科技創新在哪里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里迸發,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里,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里。經濟強國無一例外都是創新強國。橫向看,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發展先機。激烈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創新驅動,更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之舉。新常態下,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兼顧發展速度與質量、統籌發展規模與結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如此,方能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瓶頸,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從我省的發展實踐看,創新驅動日益成為中原發展的核心支撐。
“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立足發展大局和長遠謀劃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大力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全面展開“一個載體、四個體系、六大基礎”工作布局,創新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科學發展載體持續完善。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街)等科學發展載體,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依托。我省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創新發展和服務業“兩區”提速擴容增效發展,著力完善功能規劃布局,理順管理體制,修訂完善考核辦法,強化“百千萬”億級優勢產業集聚培育,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的工業產業集聚區已有15個,超100億元的服務業集群7個,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60.4%,比2010年提高20個百分點,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主陣地。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促進產業升級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時期,我省強力推動“三個大省”建設,深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施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行動計劃,啟動技改提升工程和工業強基工程,著重推動培育生物資源生產加工產業鏈、礦產資源加工產業鏈、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高成長服務業大省,實施服務業重點領域發展行動方案,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比重持續提高,金融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超過12%;建設現代農業大省,持續實施高標準“百千萬”建設工程、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糧食實現“十二連增”,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取得有效進展。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把構建現代創新體系作為“一個載體、四個體系、六大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以創新驅動“一招上水平”,抓住主體、平臺、載體、機制、人才等關鍵環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高新技術產業化等項目,突破了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培育形成了超硬材料、特高壓變電裝備、新能源客車、盾構等一批在國內具有技術和市場優勢的產業,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超過5000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了14.1個百分點。5年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0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建設各類孵化服務載體125家,創建國家級研發平臺136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14家,數量居中西部前列,為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戰略支撐更加堅實。不斷夯實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支撐能力明顯提高。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成為一大亮點,經過三年建設,現代綜合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終端制造業基地初步形成,綜合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同時,信息網絡系統不斷完善,鄭州成為國家級互聯網骨干試點,躋身全國十大通信網絡交換樞紐,全省鄉鎮以上區域實現4G網絡全覆蓋,“全光網河南”建成,為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滲透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供給側改革需扭轉觀念誤區